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家博文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中医中的实证与虚证
中医中的实证与虚证
作者:佚名 访问量:0 发布时间:2011-05-20

  导读:稍稍接触中医的人都会听到一对名词,“实证与虚证”,那么,中医中的实证与虚证究竟是什么呢? 


中医


  实证指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阏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证候。与虚证相对而言,如面赤、气粗、痰壅喘、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

  虚证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正邪相争”的反映,特别强调“气虚”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即人的抗病的能力充实于体内,则外来的一切致病因素均不可能干扰人体而发生疾病。反过来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必先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低下和不定,故《内经》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从上述可知,实证的病变反映,往往在于外邪侵袭时,体内“正气不足”所致;而体内“正气不足”,正是虚证之像,损坏的是人的本元精气,身体机能的衰弱衰退。

  简单一点说,实证是外因,需治标;虚证是内因,需治本。

  《黄帝内经》对实证、虚证的说法是:“正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因此中医治疗实证虚证的原则为“实则泄之,虚则补之。”


猜您想看 换一批
网友评论
评论你的想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