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丹毒样外观
概述:丹毒样外观
疾病常识
1.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c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茵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2.预防

应积极寻找可导致致病菌进入的皮肤病变如湿疹的搔抓、破损或外伤,一旦发现这些皮肤病变应积极治疗。最常见、易被忽视而未予治疗的易感因素是足癣,可成为细菌进入皮肤的门户。嘱患者勿挖鼻。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

伤口及破损处的拭子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血抗链和血白细胞,下肢丹毒应行足趾间皮屑真菌学检查,面部丹毒应行鼻旁窦放射线检查。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丹毒样外观为丹毒的临床表现。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轻度擦伤或搔抓、头部以外损伤、不清洁的脐带结扎、预防接种和慢性小腿溃疡均可能导致此病。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