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血管壁损伤:肢体外伤、静脉内插管、静脉输入刺激性溶液、高渗溶液或细菌毒素作用等。
②静脉血流滞缓造成血管内膜缺氧或变性:多见于术后长期卧床,心力衰竭及下肢静脉曲张者。
③异常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烧伤、分娩及严重脱水所致血液浓缩。
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或炎症,最好选用上肢静脉穿刺输液。
②每24~48小时应更换静脉导管,并且密切观察静脉注射部位有无炎症。
③避免输入对静脉有刺激性溶液。如输入氨基酸、脂肪乳等高渗溶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滴速宜慢。
④不宜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多次穿刺。穿刺时应局部严密消毒,动作准确、熟练,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将针头及输液导管牢固。
⑤对长期卧床者应鼓励其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并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必要时由护士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以防深部血栓形成。术后应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立。
⑥积极治疗静脉曲张,对小腿静脉血栓形成者应尽早处理,以防血栓向心端延伸或脱落。
⑦药物预防:可酌情予肝素等。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小腿静脉,局部疼痛、肿胀,行走时加重。直腿伸踝试验(Homan征)阳性,压迫腓肠试验(Neuhof征)阳性。此外常见静脉曲张,当静脉曲张,当静脉血栓延伸至髂、股及下腔静脉时,上述症状加重,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心动过速等。血栓脱落时,可导致肺栓塞。
诊断:根据浅表静脉部位红肿及扪及痛性条索状物等特点,可诊为血栓浅表静脉炎。根据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Homan征和Neuhof征阳性,结合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和静脉造影,即能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