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外科 > 普外科 > 搏动性肿块
概述:搏动性肿块
疾病常识
1.病因

病因与分类一般分为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两种:前者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其瘤壁包含动脉壁的三层结构,可呈多发性,或与主动脉瘤同时存在;后者常继发于动脉创伤(如刀刺伤、动脉穿刺),其瘤壁为纤维组织,多为单发性。各种感染因素(如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脱落的感染性栓子),也可破坏动脉壁,形成所谓感染性动脉瘤。

2.预防

周围动脉瘤发生后,将渐进性发展。因此,无禁忌症者均应积极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法是动脉瘤切除术。瘤体较小者,切除后可直接作端端吻合重建动脉。瘤体较大者,周围粘连不重时,可间置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重建动脉;粘连严重、侧支循环丰富时,可结扎瘤体两端动脉,旷置瘤体,再以人工血管或自体静脉作动脉旁路术。对于假性动脉瘤,还可直接修补或用补片修补动脉裂口。对于感染性动脉瘤,应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部分周围动脉瘤还可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其手术创伤小,对于显露困难、粘连严重者更具有优越性。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高位主动脉血管瘤患者可出现胸锁关节处搏动,或在胸骨上窝出现可触及的搏动性肿块。当动脉瘤逐渐增大至前胸壁,侵蚀胸骨时,会导致剧烈疼痛,严重时瘤体可穿出胸壁,表现为搏动性肿块。降主动脉血管瘤可侵蚀胸椎横突或肋骨,甚至在背部外凸于体表。

临床表现: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与心脏搏动一致的局部搏动性肿块,伴有胀痛,可发现震颤和血管杂音。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搏动性肿块多提示为血管性病变或与血管密切相关,血管造影和血流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定位、定量和定性诊断,并可详细了解其血供情况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锁骨上的搏动性肿块是周围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周围动脉瘤是指发生在颈动脉、四肢动脉等各主干动脉的动脉瘤。周围动脉瘤发生后,将呈渐进性发展。该病应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以手术治疗为主。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