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内科 > 风湿免疫科 > 小血管纤维性坏死
概述:小血管纤维性坏死
疾病常识
1.病因

引起小血管炎的病因很多,但约70%病因不明属原发性,30%属继发性血管炎。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  

(1)核固缩:细胞核染色体DNA浓缩,皱缩,使核体积减少,嗜碱性增加,提示DNA转录停止。  

(2)核碎裂:细胞核由于核染色质崩解和核膜破裂而发生破裂,可由核固缩裂解成碎皮而来。  

(3)核溶解:由非特异性DNA酶和蛋白酶激活分解核DNA和核蛋白所致,核染色质嗜碱性下降,死亡细胞核在1~2天内将完全消失。

2.预防

治疗包括:

①去除病因,消除过敏原;

②治疗基础疾病,如结缔组织病、肿瘤;

③局限于皮肤的血管炎,常用抗组胺类药,如氯苯那敏12毫克/天,苯茚胺75毫克/天,分3次服,吲哚美辛(消炎痛)25毫克,每天2-3次,布洛芬0.4克,每天2次;

④全身性血管炎可用泼尼松,或加用环磷酰胺;

⑤抗血小板聚集剂可用阿司匹林,每天每千克体重3-10毫克,血管扩张药用硝苯地平10毫克,每天3次,或硝酸异山梨醇(消心痛)10毫克,每天3次口服。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供应周围神经的血管病变,可以引起神经病变而出现神经感觉、运动障碍。

鼻咽部:在韦格纳肉芽肿(血管炎中的一种),可有鼻咽部肉芽肿样病变,出现鼻塞、鼻出血等症状。

皮肤:很多血管炎都会出现皮疹、皮肤血管改变,有时皮疹是唯一的临床表现。在过敏性紫癜时,可以有皮肤出血点、出血斑。有些表现为结节样病灶,似蚊叮虫咬后出现的疙瘩,在变应性血管炎、白塞氏病等病种中,都会出现这种皮损。此外还有关节痛、消化道症状等。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小血管纤维性坏死常见于纤维素样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纤维素样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在HE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常混有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细胞的碎片。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可因致病因素较强而直接导致,但大多数由可逆性损伤发展而来,其基本表现是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