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新生儿的震颤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代谢异常如维生素D缺乏性低血钙、低血糖以及维生素B6缺乏等引起孩子抽搐而发作的。
2.预防
诊断方法
新生儿期常表现有全身或局部的快速颤抖,类似于阵挛样运动,可由突然的触觉刺激诱发,轻柔改变体位可使震颤减弱或消失。这种震颤是新生儿运动反射发育不完善的表现,一般在生后4~6周消失。小于胎龄儿、母亲有糖尿病的低血糖新生儿或母亲孕期服用某些镇静药的新生儿也可出现震颤。
颤抖常见于婴儿期,类似于婴儿良性肌阵挛。多发生在3~10个月的婴儿。发作可由兴奋、恐惧、生气或排尿诱发,也可自发出现,发作时意识清楚,反应正常,EEG正常,神经精神发育正常。本症为良性经过,症状多在1岁后消失,长期预后良好,不需特殊治疗。
1.症状
2.检查
治疗方法
做一下检查以排除神经系统的疾病,再结合孩子的喂养以及体征表现,查血钙水平以及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明确是否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静止性震颤:震颤于静止时发生,如“搓丸样”。见于帕金森氏病(Parkinson)
意向性震颤: 在运动时发生,愈近目的愈明显,见于小脑病变,及特发性震颤又称家族性、遗传性良性震颤。
扑翼样震颤:见于肝昏迷早期、慢性肝病。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