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急诊科 > 出血利坏死
概述:出血利坏死
疾病常识
1.病因

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其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双香豆素,根据其细微结构的不同可分为B1、B2、G1、G2、M1、M2等多种,B1、B2在紫外光照射下为蓝色,G1、G2为绿色荧光。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且具有强烈致癌性。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同时肾脏也可受损害,主要表现为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有管型形成。

2.预防

1、不吃变质、腐烂的食品;   

2、不吃被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   

3、不生吃海鲜、河鲜、肉类等;   

4、生、熟食品应分开放置;   

5、切过生食的菜刀、菜板不能用来切熟食;   

6、不食用病死的禽畜肉;   

7、不吃毒磨菇、河豚鱼、生的四季豆、发芽土豆、霉变甘蔗等。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1)有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史。  

(2)四季均可发生,但常在阴雨连绵的收获季节后多发。  

(3)儿童更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来看,使人中毒的最危险年龄为1~3岁。  

(4)中毒前驱表现为发烧、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  

(5)2~3周后很快发生中毒性肝病表现:肝脏肿大,肝区疼痛,黄疸、脾大。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  

(6)可有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多数患者在死前可有胃肠道大出血表现。  

(7)实验动物临床毒性研究表明,给动物喂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表现为浙进性食欲减退、口渴、便血、生长缓慢、体重减轻、皮肤出血、过度兴奋、黄殖、抽搐、角弓反张等。病理解剖可见肝脏弥漫性充血、出血利坏死等表现。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黄曲霉素中毒病理解剖可见肝脏弥漫性充血、出血利坏死等表现。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ug/Kg,其他粮食、豆类及发酵食品为5ug/Kg。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标准为15ng/kg。30~50ug/kg为低毒,50~100ug/kg为中毒,100~1000ug/kg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此外,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的致癌性。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