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外科 > 骨外科 > 前臂短缩
概述:前臂短缩
疾病常识
1.病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通常将骨折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根据骨折移位情况伸直型又分为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桡偏型。

2.预防

一、治疗原则

1.无移位或移位小不影响功能者,可用三角巾或夹板固定屈肘位2—3周。

2.有移位骨折行手法复位,伸直型骨折屈肘位固定3—4周,屈曲型先行伸直位固定1周再改功能位固定2—3周。

3.肘部明显肿胀,皮肤水泡,皮下瘀血病人,行尺骨鹰咀牵引1—2周,消肿后改石膏外固定。

4.复位失败,或疑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应及时切开复位固定。

二、用药原则

1.无须特别给药,有症状时对症处理。

2.若需手术治疗,则需用抗生素等。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主要依据以下内容:  

1.外伤史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临床表现以肘部肿胀(多较明显)、剧痛及活动受限为主,并应特别注意有无血管损伤。  

3.骨折类上臂短缩、前臂正常上臂正常、前臂短缩。  

4.影像学检查常规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及分型。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前臂短缩是肱骨髁上骨折诊断的临床表现。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以肘部疼痛,肿胀明显甚至有张力水泡,肘部畸形,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以小儿最多见,多发年龄为5~12岁。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虽然各种治疗方法都有改进或提高,使危害严重的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已明显减少,但仍不断发生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仍然较高,治疗时必须加以注意。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