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脾气虚
概述:脾气虚
疾病常识
1.病因

病机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脾气不足,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弱,临床以腹胀,便溏,疲乏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泄泻、胃脘痛、腹痛、水肿、痰饮、哮喘、痿证、小儿疳积,以及西医的慢性胃肠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脾胃同居中焦,脾胃之气统称中气,故脾气虚证属于中气不足范畴。

2.预防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

2.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时经常在腹部戴一块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贪凉露宿。

4.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适当地作内养气功,保健操和太极拳。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软无力。这些表现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

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同年龄,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童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脾与胃表里相合,生理相关,病则相联,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宜降,故脾气虚证以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特点,而胃气虚以食少噫气,恶心呕吐为特点。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可致脾阳不足,阴寒内生,成为脾阳虚证。临床表现在脾气虚证基础上,兼见脘腹疼痛而喜按喜温,肠鸣泄泻而完谷不化,口吐清涎,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症。脾气亏虚,清阳不升,甚至陷而不举,可转化为脾气下陷证,临床表现在脾气虚证基础上,兼见久泻久痢、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脐腹重坠等症。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脾气不足,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弱,临床以腹胀,便溏,疲乏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泄泻、胃脘痛、腹痛、水肿、痰饮、哮喘、痿证、小儿疳积,以及西医的慢性胃肠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脾胃同居中焦,脾胃之气统称中气,故脾气虚证属于中气不足范畴。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