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猩红热主要是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引起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来传播。
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2.预防
诊断方法
注意口腔卫生。预防继发感染。要少食多餐,吃半流质食物。每次进食后,用盐开水、生理盐水或药物漱口液漱口,防止食物残渣加重继发感染。平日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大便通畅。注意避口腔卫生,避免受凉、劳累,适量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免继发感染。
1.症状
2.检查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