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其他科室 > 其他综合 >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概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疾病常识
1.病因

促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静脉淤滞、血管损伤及高凝状状态。临床上很多涉及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均匀客观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常见者如下:

①手术:特别是骨科、胸腔、腹腔及泌尿生殖系的手术。

②肿瘤:胰腺、肺、生殖腺、乳腺及泌尿道恶性肿瘤。

③外伤:特别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

④长期卧床:如急性心肌梗死、、中风、手术后。

⑤妊娠、雌激素的作用。

⑥高凝状态:抗凝血酶Ⅲ、C蛋白或S蛋白的缺乏,循环内狼疮抗凝物质、骨髓增生性疾病、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⑦静脉炎及静脉介入诊断或治疗导致静脉损伤。以上各种病因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并非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因素,如手术除可对局部静脉造成损伤外,术后长期卧床使静脉血液淤滞;大手术后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预防

着眼于发生肺栓塞的严重威胁,对所有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均应提前进行预防。股骨头骨折、较大的骨科或盆腔手术,中老年人如有血粘度增高等危险因素,在接受超过1小时的手术前大多采用小剂量肝素预防。术前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U,以后每8-12小时一次,直至患者起床活动。急性心肌梗死用肝素治疗也同时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有利。华法林和其他同类药物也可选用。对有出血倾向者可用右旋糖酐40。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无预防作用,对于明显有抗凝禁忌者,应采用保守预防方法,包括早期起床活动,穿弹力长袜。定时充气压迫腓肠也较好的效果,但患者多难以接受。

深静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受到重视是由于其严重的致死并发症-肺栓塞,以及遗留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诊断一般不困难,可利用以下的诊断方法:

1、静脉压测定: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2、超声: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并观察得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3、放射性核素检查:125I纤蛋白原扫描偶用于本病的诊断。与超声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耽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本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才能显示效果。

4、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PRG):前者应用皮肤电极,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静脉阻塞时,随呼吸和袖地充、放气而引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这种试验对近端深静脉雪山形成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明显降低。

5、深静脉造影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到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作出定型及定位诊断。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较容易,局部症状体征较明显。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异域及高凝状态所引起,所以血栓与血栓壁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成为栓子而形成肺栓塞,同时深静脉血栓形成使血液回流受到明显的影响,导致远端组织水肿及缺氧,形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着眼于发生肺栓塞的严重威胁,对所有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均应提前进行预防。股骨头骨折、较大的骨科或盆腔手术,中老年人如有血粘度增高等危险因素,在接受超过1小时的手术前大多采用小剂量肝素预防。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