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外科 > 神经外科 > 颅内占位性病变
概述:颅内占位性病变
疾病常识
1.病因

发热、结核、寄生虫感染、慢性中耳炎及其他感染、癌肿、外伤史。

①颅脑损伤引起的各类颅内血肿(如硬脑膜外、下血肿,脑内血肿,混合性血肿)。

②各种自发性颅内出血及血肿。

③颅内各种原发和转移性肿瘤。

④颅内脓肿。

⑤颅内各种肉芽肿。

⑥颅内各种寄生虫病。

⑦其它占位性病变。

2.预防

本病与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治疗原则是尽可能手术治疗,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的迅速发展,许多脑干,中线部位或是颅底肿瘤可以全切除,血管内科治疗,神经内窥镜等临床应用,术后格局病情选择X刀,r刀,普通化疗,以延长生命,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中医治疗。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注意有无皮下结节、淋巴结肿大、皮肤血管痣、黑痣、色素沉着、紫纹、头部畸形、隆起、压痛、血管怒张、头颈部及眼部血管杂音、肝脾肿大、病理性肥胖等。详查心肺等脏器。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病变较小,又位于非重要功能区,临床上可无症状。若病变位于重要的脑功能区或病变范围较大,临床常出现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和局灶性的神经体征。较大的占位性病变,造成颅压过高,压迫脑组织,可造成肢体瘫痪,乃至形成脑疝。脑疝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征象,也是颅内占位性病变最严重的后果。

颅内占位性病变,常可通过影象学检查获得确诊。影象学检查包括头颅CT扫描、核磁共振检查及脑血管造影等。现代影象学检查可显示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还能观察到病变内部是否有囊变、坏死、钙化、出血等。脑血管造影是根据血管的部位、形态的改变、循环时间的改变以及病理血管的出现等,间接了解病变的位置、大致形态、含血管是否丰富等。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正常人颅腔内主要有脑组织、脑脊液、脑血管及其管腔内流动着的血液。在正常情况下,颅腔完全封闭,颅腔容积与其所包含内容物的体积是恒定的,颅内保持着一定的压力(大约0.686-1.96千帕,或者70-180毫米水柱)。所谓颅内占位性病变,是指颅腔内一定空间被局灶性病变所占据,引起临床局灶性神经症状、体征和颅压增高,这种病变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