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尽管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川崎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显示,川崎病是由感染所致,鉴于这种自限性疾病所表现出的发热,皮疹,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及好发于儿童,爆发流行时明显的地域分布都提示其发病与感染有关。
(二)发病机制
川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炎,病理变化可分为3期:
1.Ⅰ期 发病0~9天,主要病理变化为小血管炎,以小动脉全层炎,中大动脉周围炎常见,同时可见全心炎,此期易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甚至发生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2.Ⅱ期 发病10~25天,此期微血管炎和心脏炎减轻,但中动脉出现全层炎,以冠状动脉最明显,可发生动脉瘤和血栓栓塞,可因严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3.Ⅲ期 发病后28~40天,此期虽然小动脉炎和心脏炎消退,但中动脉内肉芽组织增生,内膜显著增厚,可有动脉瘤样扩张和血栓形成,可因心肌梗死而死亡。
极预防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做好疫苗的接种等措施。除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外,免疫预防是重要而有效的措施,有人工自动免疫如接种减毒活病毒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牛痘疫苗和麻疹疫苗等)及灭活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1)发热:持续5天以上,少数少于5天,抗生素治疗无效。
(2)四肢末端变化:在急性期有手足硬肿,掌(跖)及指(趾)端有红斑;在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
(3)皮疹:多形性红斑,躯干部多,不发生水疱及痂皮。
(4)球结膜:双眼球结膜充血。
(5)口腔黏膜:口唇潮红,杨梅舌,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
(6)颈部淋巴结肿大:非化脓性,直径大于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