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外科 > 骨外科 > 髋外侧肿胀压痛
概述:髋外侧肿胀压痛
疾病常识
1.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直接暴力扭转常致股骨转子间骨折。

(二)发病机制

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不灵活,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使大粗隆直接触地致伤,甚易造成骨折。由于粗隆部受到内翻及向前成角的复合应力,引起髋内翻畸形和以小粗隆为支点的嵌压形成小粗隆蝶形骨折,亦可由髂腰肌突然收缩造成小粗隆撕脱骨折。粗隆部骨质松脆,故骨折常为粉碎型。

2.预防

(一)治疗

1.牵引疗法 适应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对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并有较重内脏疾患不适于手术者;骨折严重粉碎骨质疏松者,不适宜内固定及病人要求用牵引治疗者均适用。一般选用Russell牵引法,肢体安置在带有屈膝附件的托马架上,亦可用胫骨结节牵引。Russell牵引的优点是可控制患肢外旋,对Ⅰ、Ⅱ型稳定性骨折,牵引8周,然后活动关节,用拐下地,但患肢负重须持12周骨折愈合坚实之后才可,以防髋内翻的发生。

注意事项:

(1)牵引重量要足够,约占体重的1/7,否则不足以克服髋内翻畸形。

(2)持续牵引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牵引维持重量,一旦髋内翻畸形矫正后,不可减重太多,需保持占体重1/7~1/10的重量,以防髋内翻畸形复发。

(3)牵引应维持足够时间,一般均应超过8~12周,骨折愈合初步坚实后去牵引,才有可能防止髋内翻的再发。此方法的缺点是,膝关节长期处于伸直位,易于发僵,需要很好地康复以恢复膝关节屈伸活动。因此,去牵引后重点练习膝关节活动,然后扶拐下地,16周后,患肢才逐步完全负重。  由于牵引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病死率高,Horowitz报道为34.6%,所以目前牵引治疗已较少应用。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主要诊断依据】

1.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行走。

2.髋外侧肿胀、压痛。

3.下肢外旋和短缩畸形明显,活动受限,有轴向叩击痛。

4.X线检查。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髋外侧肿胀、压痛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诊断依据之一。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在66~76岁。女性发生率较男性高3倍。Griffin和Boyd对3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表明:伤后3个月内的病人病死率为16.7%,大约是股骨颈骨折病人病死率的2倍。如此高病死率的原因为病人年龄较大;造成骨折的创伤较重;骨折后失血量大;治疗手术相对较大。由此可见,转子间骨折是较为严重的骨折。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