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都可引起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伴发于锥本束损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锥体系病变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
药物治疗:给予骨骼肌松弛剂巴氯芬片(枢芬片),用法:初始剂量为5mg,每日三次,应逐渐增加剂量,每隔3天到6天增服5mg,直至所需剂量,但应根据病人的反应具体调整剂量。常用剂量为每日30mg至75mg。如果用药期间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达每日最大剂量仍无效时立即缓慢减药至停药。巴氯芬对轻、中度痉挛效果较好,结合肢体功能训练综合进行,早期合理神经康复治疗,减少痉挛出现,预防挛缩,防止异位骨化,改善肢体功能状态。
康复疗法:正确体位摆放:在床、椅子、轮椅上应采取抗痉挛的正确体位。被动运动:被动活动患侧上下肢各关节,尽量保持关节和软组织的最大活动范围,2次/日,30分钟/次。持续牵张训练:首先被动牵引痉挛所影响的关节到其活动范围的极限,然后由康复治疗师双手握住需要牵张关节的两端,固定关节的近端部分,牵拉关节的远端肢体,牵拉持续15-30秒/次,重复5-10次。按摩:对痉挛肌进行手法按摩,2次/日,10分钟/次。站立训练:可在电动起立床、站立架或平行杠内进行站立训练,2次/日,30分钟/次。
肌张力测定:年龄小的患儿常做以下检查:
①硬度:肌张力增高时肌肉硬度增加,被动活动是有发紧发硬的感觉。肌张力低下时触之肌肉松软,被动活动时无抵抗感觉。
②摆动度:固定肢体近位端,使远端关节及肢体摆动,观察摆动幅度,肌张力增高时摆动度小,肌张力低下时无抵抗,摆动度大。
③关节伸展度:被动伸屈关节时观察伸展、屈曲角度。肌张力升高时关节伸屈受限,肌张力低下时关节伸屈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