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寒性体质
概述:寒性体质
疾病常识
1.病因

先天成因:身体内部阴气过剩,导致阴阳失调。

后天成因:

1、饮用水份过度。过度饮用可乐、果汁。

2、食物营养不足。

3、喝酒、抽烟、打麻将。这样会使身体里面抗黑激素,血清素等使体温上升的激素分泌不足,造成轻度的忧郁症。

4、心境不宽,常勃然大怒。生气时,身体里面不断分泌肾上激素在你发怒时会被使用一空,结果只能从其他内脏中释放出养分来补足。当一下子被大量使用的养分超过内脏、血管和其他细胞所需养分时,多余养分会排泄到毛发和尿液中,造成“气得直冒冷汗”,此外,从肝脏大量合成胆固醇会依附在血管上,引发动脉硬化,过度释放的葡萄糖也可导致糖尿病。

2.预防

因地制宜:冬天吃羊肉、牛肉、火锅较好,而开着暖气吃冰淇淋、喝凉饮料不好,早上是一天的开始,人体生理功能刚要开始旺盛,不要吃寒凉性食物来镇静它,晚上少喝啤酒,因为啤酒属寒性的,喝到胃里,中枢神经会把冷的信息传递到脊柱,容易出现腰酸背痛。

因人制宜:寒性体质的人要多挑温热性食物,它们具有温中,补虚,助阳、驱寒的作用,能改善其已衰退、沉滞、萎缩、贫血等症状。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1、上厕所时有残尿感,尿量很少。

2、排尿困难,下腹部有抵抗感。

3、体力衰弱,无法承受长时间的工作和家务。

4、身体寒冷。

5、到了秋天、冬天就冷得睡不着。

6、下肢特别寒冷。

7、易上火、头晕、口渴。

8、一到傍晚,脚就有些肿胀。

9、长时间站立后,脚部感觉像木头一样。

10、时常有疲劳、倦怠感。腰痛。

11、晚上常往厕所跑。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平衡的有机整体,体弱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寒体性质是身体内部阴气过剩,导致阴阳失调。具体表现:内脏下垂,对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以至身体对热量吸收减少,身体呈寒性。不常喝水不会觉得口渴,常觉得精神虚弱且容易疲劳,脸色苍白、唇色淡,怕冷、怕吹风、手脚冰冷,喜欢喝热饮、吃热食、常腹泻、常小便且颜色淡,月经常迟来,血块多,舌头颜色为淡红色。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