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外科 > 感染科 > 感染性发热
概述:感染性发热
疾病常识
1.病因

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1、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3、肾综合征出血热。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5、流行性乙型脑炎。

6、急性病毒性肝炎。

7、斑疹伤寒。

8、急性局灶性细菌性感染。

9、败血症。

2.预防

1、加强营养,选用易消化、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稀饭、牛奶、软米饭、豆浆、鸡蛋、瘦肉,富含维生素A、B、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平时注意穿衣,避免着凉。

3、养成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感染性发热检查多具有以下特点:

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

2、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x109/L。

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正常值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5、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杆菌、真菌、寄生虫等)侵入机体所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其分子质量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