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攻击、暴力行为存在一定的家族聚焦现象,且符合多基因遗传特点。HYY型超雄结构可能更具有攻击性。
(2)生化: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及总胆固醇的水平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和抑制有关。
(3)神经内分泌:雄性激素、学堂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
(4)脑结构与功能:左右大脑半球的均衡性发展与协调功能、额叶与颞叶功能及脑电图慢播活动等运与攻击行为有关,有人将杏仁核称为攻击中枢。
(5)疾病: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攻击行为,颅脑创伤等也常伴发攻击行为。
2、心理学因素
(1)攻击行为与体力、情绪稳定性及成长阶段有关。高发阶段在青春期,几乎是成年人的2倍,30岁以后快事下降;
(2)男女发生攻击行为的比例为9:1;
(3)人格的特征与供给行为有关。Shoham等(1989)曾发现暴力犯罪者多具有多疑、固执、缺乏同情新与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喜欢追求刺激、缺乏自信心与自尊、应付新世纪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差等特点;
(4)严重和持续的应激性事件可能成为攻击行为的促发因素;⑤智力水平低下者易发生攻击行为。
3、社会学因素
(1)低收入、社会底层、失业和职业不稳定群体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2)早年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或分居,遭遇父母虐待等与成年后的攻击行为关系密切;
(3)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受教育年限呈反比;
(4)不当的社会传媒和舆论常常具有诱导和“榜样”作用;
(5)婚姻稳定性差、缺少社会支持及质量布告者等易发生攻击行为。
4、其他
(1)既往有的攻击行为史增加未来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2)药物和酒精滥用者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1、攻击行为的预防一般分为基础处理和情景处理两个方面,基础处理包括:妥善处理原发问题、疾病和应激,改善应对策略,改善和加强社会支持,避免社会性诱导等。情景处理包括:了解相关信息,评价攻击的可能性,建立适宜环境,减少诱发因素。
2、注意接触时,应和缓、得体,表现出同情和关心,避免威胁和挑衅,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并保持一定的距离。
3、鼓励适当方式的表达与宣泄,分散主义里,转移攻击意图,鼓励自我等以提高自控能力。
4、通过医疗及行为方式控制攻击的原因等。
临床表现:
由于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伤害性,但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对攻击行为具有较高预示性的有:过去有过冲动暴力行为、有无法控制的愤怒、处于妄想或躁狂状态、有伤害或杀人的念头、人格障碍、痴呆、谵妄、酒精、药物中毒等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