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症状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匐行疹
概述:匐行疹
疾病常识
1.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由巴西钩口线虫(猫钩虫)、犬钩虫和寄生于猫、猪的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的蚴虫侵入人体皮肤所引起。当人体接触含有此种蚴虫的猫、犬的粪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或食未经煮熟的含有此种蚴虫的肉食,即可引起本病,此类蚴虫多寄生于皮肤表皮下或皮下组织,故皮损多见,偶有侵犯肺部及其内脏者,颌口虫的蚴虫尚可寄生于一些淡水鱼和青蛙、鳝鱼等体内,如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鱼类亦可致病。

(二)发病机制

当人体接触含有此种蚴虫的猫、犬的粪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或食未经煮熟的含有此种蚴虫的肉食,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鱼类,青蛙、鳝鱼。即可引起本病,此类蚴虫多寄生于皮肤表皮下或皮下组织,故皮损多见,偶有侵犯肺部及其内脏者。幼虫在肺部移行,引起机体对蠕虫的一种过敏反应。

2.预防

治疗要点

1.将幼虫取出,皮损可自愈。

2.局部用液氮冷冻杀死幼虫,每次一分钟。

3.全身损害或继发感染者进一步对症处理。

治疗

内服噻苯达唑(thiabendazole),按25~30ml/㎏计,早晚两次分服,连服2~3天。甲苯达唑100~200mg,口服,每天2次,连用3~4天,儿童酌减。

局部应用地塞米松乳剂薄膜封包,可减轻痛痒,使蚴虫停止移行。液氮冷冻疗法可减用。手术取出蚴虫。阿是穴针刺治疗。

诊断方法
1.症状
2.检查

皮肤出现淡红色蜿蜒曲折的线状损害,微隆起于皮面,亦有呈条索状者。长度不定,一般蚴虫每天移动约数厘米,皮损继续推进,可长达15~20cm,旧的损害可趋向消退,蚴虫移动经过中,亦可暂时静止数天甚至数月。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鱼类,青蛙、鳝鱼。接触含有此种蚴虫的猫、犬的粪便等。在皮损处找到猫钩虫、犬钩虫,猪的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的蚴虫,即可确诊。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又名移动性幼虫疹(migrans)。多见于热带,东南亚不少见,我国东南地区亦有报告。粪中的虫卵孵化成感染性幼虫时,当人体特别是儿童接触幼虫时,即被其钻入皮肤而发病。幼虫侵入皮肤后数小时即出现症状。幼虫在开始局部自觉微痒,亦于皮面,亦有呈条索状者。在皮损处找到猫钩虫)、犬钩虫,猪的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的蚴虫,即可确诊。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