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eft anterior hemiblock,LAH)又称左前半阻滞。左前分支是左束支较细长的分支,在室间隔的位置表浅,易发生缺血性损伤。左前分支是左束支较细长的分支,在室间隔的位置表浅,易发生缺血性损伤,最常见于冠心病,约占75%。

病因

缺血性损伤(50%):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是左束支较细长的分支,在室间隔的位置表浅,易发生缺血性损伤,最常见于冠心病,约占75%,在一组353例生前有显著电轴左偏的尸检材料中发现冠心病者占85%,有人认为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出现左前分支阻滞,应考虑有冠心病的可能,应追踪,有的在1~2年内出现冠心病诊断指征。

它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单分支阻滞,多发生于前壁或前间壁心肌梗死,在前壁梗死时的发生率为24.2%,下壁梗死为16.5%,发生机制除本身缺血性损伤外,可能是梗死周围功能性阻滞或浦肯野纤维与心肌连接处远端的心室壁内传导延迟,或因希氏束存在纵向分离,引起室壁激动的异常图形而产生非解剖病变的左前分支阻滞。

此外,左前分支尚有一部分是接受来自右冠状动脉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的房室结分支的血液供应,所以左前分支阻滞不一定是冠状动脉前降支堵塞或梗死病变广泛的标志。

器质性心脏病(30%):

另外还可见于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狭窄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淀粉样变性,心脏手术,硬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一氧化碳中毒,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大剂量应用利多卡因等,据报告35岁以上人群中的左前分支阻滞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6%~78%的左前分支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35岁以下的男性左前分支阻滞者中86%无心脏病。

发病机制:

左前分支是左束支较细长的分支,在室间隔的位置表浅,易发生缺血性损伤,在急性梗死时,梗死周围功能性阻滞或浦肯野纤维与心肌连接处远端的心室壁内传导延迟,或因希氏束存在纵向分离,引起室壁激动的异常图形而产生非解剖病变的左前分支阻滞,此外,左前分支尚有一部分是接受来自右冠状动脉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的房室结分支的血液供应,所以左前分支阻滞不一定是冠状动脉前降支堵塞或梗死病变广泛的标志。

展开
预防

1.积极治疗病因,如针对冠状动脉疾患、高血压、肺心病、心肌炎等进行治疗,可防止室内阻滞的发生和发展。

2.适当劳逸,饮食有节,按时起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有持续运动的习惯:最好是做到有氧运动,才会有帮助,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都是有氧运动。

展开
症状

胸痛伴胸闷、心悸,传导阻滞,心悸


左前分支阻滞男,女发病比约为4∶1,男性较多见,发病年龄为15~88岁,男性发病年龄平均为61.41岁,女性为59.83岁,左前分支阻滞本身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如有则多为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展开
检查

心电图特点:

1.QRS电轴左偏达-45°~-90°。

2.ⅠavL导联呈qR型,但q波不超过0.02s,R波较高,RaVL>RⅠ、aVR通常Ⅰ导联无S波Ⅱ、Ⅲ、aVF导联呈rS型,S波较深,SⅢ>SⅡ。

3.QRS时间正常或稍延长,多在0.10~0.11s。

4.aVL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R波峰时间)≥45ms。

5.胸前导联QRS波群无明显改变。

基本符合以上标准,但电轴左偏仅-30°~-44°,则诊断为可能是左前分支阻滞或不完全性左前分支阻滞。

展开
治疗

主要是治疗基础病。左前分支阻滞本身无需治疗,但应定期追踪,尤其是在原发病进展时更应注意左前分支阻滞的程序以及有无进展为双束支阻滞或三分支阻滞。单纯的左前分支阻滞,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已有者。应严密观察,一般不需预防性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但当左前分支阻滞进展为双支或三支阻滞时,或同时伴有明显症状如晕厥、抽搐等,应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  

展开
护理

1、早睡早起,运动身体。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亦易激动生火,招致外感内伤。

2、保持心境平和。春季忌怒,处事勿过于急躁,要时常保持心境平和。

3、戒烟、少喝酒及咖啡。吸烟最易损害呼吸道表面屏障,诱发疾病发作。烟酒及咖啡都会刺激神经兴奋,有些人想借以“消除紧张和疲劳”,其实反而削弱了人体的抗病力。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果糖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E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厚味重的食物; 2.忌吃过于咸味的食物; 3.忌吃性味寒凉性的食物。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