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Dermatitis Eczematoides Infectiosa)是在感染性病灶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局限性急性湿疹样皮炎,向附近逐渐蔓延,往往成片渗湿及结痂,也可以干燥及脱屑。是继发于慢性感染源、皮肤化脓源、外伤感染等病变周围的湿疹样皮炎。病源部细菌培养多阳性,以葡萄球菌为主。常见的病因有外伤、中耳炎、皮肤感染、褥疮等。发病前患部往往由于处理不当,排脓不畅等,局部先有水皰及渗液等症状加重,向四周扩大而成本病。
病人先有局部葡萄球菌感染,本病由此感染病灶向附近扩张蔓延,不仅是自身接种过程,也是自体敏感的表现。
感染病灶可分为中耳炎,疖,痈,眼,耳或阴道分泌物,外伤感染,以及慢性溃疡及烧伤感染等,附近皮肤可对病灶渗出物的细菌或其他产物或是受损组织产生过敏反应,于是发生湿疹样皮炎。
发病机制
化脓性病灶,如中耳炎,脓疱疮或外伤感染等的脓性渗液中的细菌或组织的化学物质作为抗原,对皮肤产生致敏作用,而发生湿疹样皮炎改变,研究证明细菌抗原能促进皮肤中的细胞毒性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加重或促使湿疹样改变持久存在,但不是发病的惟一因素,因此真正原因及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1、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无季节性,治疗效果较佳,关键是处理原发源,当感染与渗出控制后,皮炎即可迅速好转。
2、过敏性体质或有过敏性家族史者,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尽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3、衣着宜宽松,以减少摩擦刺激,勿使化纤及毛织品直接接触皮肤。
发炎,丘疹,脓疱,脓肿,瘙痒,鳞屑,结痂,丹毒样外观,水泡,胸部丘疹
发疹前先有慢性化脓性感染,原发灶可为一个水疱或脓疱,或是一个有鳞屑或结痂的发炎丘疹,或是一个渗湿的红色斑点,往往对称地发生于露出部位,有时最早的损害为溃破的脓肿,疖,痈,鼻窦炎,慢性中耳炎,褥疮,瘘孔,疥疮或溃疡,也可以是鼻部,眼部或阴道的病灶感染,常常是在局部病变加重时,感染灶周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疮,结痂,并逐渐向外蔓延成为一片片的流出浆性脓液的湿疹样皮炎,表面有结痂,当症状较轻或炎症消退时,患处干燥脱屑,重时患处可以肿胀,糜烂,流出渗液,外围有明显的红斑,丘疹,小水泡,脓疱等急性湿疹化改变,成为湿疹性成片皮肤损害,边界不规则,局部淋巴结往往肿大,偶尔有体温升高,身体别处也可因自身敏感性反应而发生广泛性皮炎,有的病人常因搔抓出现线状或条状湿疹性皮炎,皮疹多不对称,有剧烈瘙痒,但一般较湿疹轻些。
本病的病理变化,表皮的棘细胞层肥厚,水肿,浅部可糜烂,常含有葡萄球菌,真皮的乳头层水肿充血,有炎性细胞浸润,化验室检查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发疹前先有慢性化脓性感染,原发灶可为一个水疱或脓疱,或是一个有鳞屑或结痂的发炎丘疹,或是一个渗湿的红色斑点,往往对称地发生于露出部位。
首先使用抗生素清除原发的感染病灶,可做抗生素敏感试验,以便选用敏感抗生素。可使用强的松,地寒米松等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使严重的急性炎症迅速减轻,并停止不适宜的外用药。局部在急性渗湿性状态下,可用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1∶20复方硫酸铝溶液(布罗溶液)湿敷。渗液减少时,可外用1%的龙胆紫溶液、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溶液、洗剂或乳剂。
在渗液很少的慢性皮炎状态下,可外用10%鱼石脂软膏、百多邦软膏以及红霉素、氯霉素软膏等。
(一)治疗
1.西医治疗
(1)一般疗法:
①应禁止洗涤和搔抓以免病灶扩大蔓延。
②控制感染病灶,必要时可全身应用抗生素内服或注射。
(2)全身疗法:除及时应用抗生素外,可内服抗组胺类药物。局部治疗可参阅湿疹相关部分。
2.中医治疗
则宜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方用解毒凉血汤。
放松紧张情绪,时常保持心情愉快,减少抑郁、焦虑、暴躁、愤怒等负面心理压力。
尽量穿柔软及宽松的衣服,湿疹患者可棉质或其它天然纤维衣服,少穿、盖会引起过敏的人造纤维及毛料的衣、被。
避免搔抓,当病患搔痒难忍时,可暂时以拍打法止痒,若小朋友大力搔抓,可引发继发性感染。为此,应减短小朋友的指甲,必要时睡眠中加戴手套,减少不自觉搔抓。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食物;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避免油腻难消化食物;2.避免油炸、熏制、烧烤食物;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冬瓜莲子汤、绿豆赤小豆汤等,对湿疹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河产品如莲子、藕、荷叶、菱角等。
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浓茶、咖啡、酒类及其他容易引起湿疹的食物,如鱼、虾等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