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球菌肺炎系肠球菌(enterococcus)引起的急性肺化脓性炎症,在细菌性肺炎中占少数,多为院内感染,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注意及重视。
肠球菌原归属于链球菌科,链球菌属,又称为D群链球菌或粪链球菌,为革兰阳性菌,根据DNA同源性分析,现已将其另列一属即肠球菌属,主要包括粪肠球菌(E,faecaL,又称粪链球菌)和类粪肠球菌(E,faecium,又称尿链球菌),并以前者致病多见,肠球菌一般不溶血,肠球菌耐盐,耐热,能在含6%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在62℃高温下也能生存30min,肠球菌为人类消化道正常菌群,口咽部也能培养到粪肠球菌,致病力弱,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侵入人体组织内可引起相应感染,寄生于口咽部的肠球菌若被误吸入呼吸道,特别是鼻饲营养及机械通气等治疗时,则可能引起肠球菌肺炎,其中,粪肠球菌致病的机会显著高于类粪肠球菌,侵入性操作和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与肠球菌的感染密切相关。
肠球菌以往被认为是低毒力的微生物,很少引起致命的感染,近十多年以来,肠球菌引起严重感染,并有较高病死率的报道不断增多,肠球菌感染的显著特点是院内感染的比例增加,尤多见于那些有基础疾病如大手术后,免疫抑制,器官移植及心,肺,肝,肾疾病的患者,以往肺外感染报道较多,但近几年来肺部感染发病率报道逐渐增多。
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有心血管、肺疾病、糖尿病、酗酒、肝硬化和免疫抑制者(如HIV感染、肾功能衰竭、器官移植患者等)可以注射肺炎疫苗。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是预防肺炎的有效途径。
休克,菌血症,脓痰,气急,胸痛,败血症,血管内凝血
肠球菌肺炎在细菌性肺炎类型中非常少见,其临床表现与一般化脓菌所致肺炎无太大区别,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脓痰,胸痛,气急等,体征为肺炎之实变体征,少数患者可合并肠球菌败血症,出现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主要见于院内感染患者,X线胸片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或大叶性密度增高影,外周血象检查示白细胞多升高,合并菌血症或败血症时血细菌培养可阳性。
外周血象检查示白细胞多升高,合并菌血症或败血症时血细菌培养可阳性。
X线胸片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或大叶性密度增高影。
肠球菌的耐药率极高,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常常耐药。可选用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红霉素或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
宜吃食物
1、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2、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3、宜吃润喉化痰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的食物; 2、忌吃刺激的饮料; 3、忌吃油腻的食物。
饮食应以病人的康复、营养物质的补充和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为原则。总的原则是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易消化或半流质食物。
忌辛辣油腻食物:肺炎属急性热病,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脏腑功能,易于导致消化功能降低,食物应以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宜,不要吃大鱼、大肉、过于油腻之品,以免中焦受遏,运化不利,营养反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