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涎腺混合瘤(mixed tumor of salivary gland)是发生在大涎腺和小涎腺的一种良性肿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因发生于外、中胚叶,肿瘤内含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及黏液瘤样组织等,故Minssen(1896)称其为混合瘤,亦称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混合瘤并非绝对良性,属低度恶性的肿瘤,也称临界瘤。
混合瘤常发生在腮腺,其次为腭部,下颌下腺,舌下腺,颊部,口,唇等处。该肿瘤由外胚叶和中胚叶共同参与衍化而成,呈圆形或分叶状,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切面呈灰白色,部分呈半透明黏液样,有时可有软骨组织。
镜检示肿瘤一部分为上皮细胞,细胞形态不一,多数为立方形或多角形,可呈基底细胞样,或鳞状上皮,细胞排列成多索状或片块状,或构成大小不等的囊腔,或为多数散在腺体,上皮细胞团之间,有纤维组织,且常有透明性变,此外,有黏液组织及软骨样,骨样组织,其中以黏液组织最为突出,黏液细胞可呈星形,梭形或多角形,有时可见上皮细胞向黏液细胞过渡形态,肿瘤中的软骨组织与正常组织相似,但大多数分化不全,类似黏液组织(图1),包膜内常有瘤芽,故肿瘤有明显的复发倾向。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霉素,青霉素等);体质差或并发感染者常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霉素)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涎腺混合瘤必需手术治疗,其对放射线不敏感,一般不能放疗,由于此瘤为临界瘤,带瘤生存时间过长或不适当的处理刺激后可致恶变,因此一旦发现涎腺部位的肿块应及时手术切除,切忌使用一些不明成分的药物外敷治疗,本瘤一般生长缓慢,可较长时间无症状,但如发现生长加速,硬度增加等即提示恶变,应立即手术,但恶变后手术的预后远不及良性期手术的预后好。
颈部淋巴结肿大,持续性疼痛,生长缓慢,皮肤粘连,咽部异物感,面神经瘫痪
1.腮腺混合瘤:涎腺混合瘤80%以上发生在腮腺,其中绝大部分位于腮腺浅叶,表现为腮腺区的组织膨隆,特别是耳垂,颌后区最为常见,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突起,无痛,肿物的硬度亦不一致,推之可活动,不与深部组织和皮肤粘连,有1/10发生在腮腺深叶,常表现为咽旁软组织向中线膨隆畸形,很像从软腭生长的肿瘤,体积不大时,常无症状,患者偶有咽部异物感,腮腺深层混合瘤长大后,可压迫该侧下颌骨升支,进入颌后区向外膨隆,位于腮腺深层的混合瘤,由于肿瘤生长受翼下颌韧带的限制,活动度不大,肿瘤常呈哑铃状。
2.下颌下腺混合瘤:则在颌下三角区域出现肿块,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推之能活动。
3.小涎腺混合瘤:可发生于口腔各部,以硬软腭交界处居多,肿瘤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多呈球形,周界清楚,多为实质性中等硬度,表面有结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一般良好,而位于舌部的混合瘤移动性很差,特别是硬腭的混合瘤与骨膜粘连固定。
据报道腮腺混合瘤恶变率高达34.6%,湖南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分析腮腺混合瘤169例,恶变的有17例,恶变率为10%。
混合瘤在生长过程中如突然加快,肿瘤与深部组织及皮肤固定,界限不明显,局部发生持续性疼痛,并发面神经瘫痪,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固定,应考虑有恶性变。
混合瘤恶变常以复发为基础,其原因是:第1次手术残留下的肿瘤组织,如肿瘤包膜外有赘生的瘤组织,或另一种肿瘤结节仅以细条状组织与主瘤相连,不易发觉;由于包膜不完整,手术时种植瘤组织,混合瘤还可由于创伤,不适当的针刺,以及贴敷腐蚀性药物后溃烂,感染,均可加速肿瘤的发展,促成恶变。
1、临床检查
首先注意观察两侧颈部是否对称,有无局部肿胀,瘘管形成等现象,然后进行颈部扪诊,检查时受检者头略低,并倾向病侧,使颈部肌肉松弛,便于肿块之扪摸,检查时注意肿块之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搏动,并应两侧对照比较,如前所述,成人颈部肿块应考虑转移性恶性肿瘤可能,因此,应常规检查耳鼻咽喉,口腔等处,以便了解鼻咽,喉等处有无原发病灶,必要时可作鼻内窥镜或纤维鼻咽喉镜检查。
2、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 可作为腮腺肿块的常规检查方法,可测定肿瘤的实际大小,还可根据内部的回声及其与周界的关系大致分辨其良,恶性,良性表现为周界清楚,内部回声均质,后壁有增强现象;恶性肿瘤周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甚至出现强光团,但定性能力仍不强。
(2).涎腺造影 主要表现为导管系统和腺体的推压移位。
(3).CT和MRI检查 发生在咽旁间隙者,CT和MRI检查可提供肿物的立体图像,肿物与腮腺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并对区别咽旁颞下区其他肿瘤给予帮助。
3、病理学检查
(1)穿刺活检法 :以细针刺入肿块,将用力抽吸后取得的组织,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适用于多数颈部肿块者,惟其取得之组织较少,检查阴性时,应结合临床作进一步检查。
(2)切开活检法:应慎用,一般仅限于经多次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时,手术时应将单个淋巴结完整取出,以防病变扩散,疑为结核性颈淋巴结炎时,切开活检后有导致伤口经久不俞愈可能,应注意预防,对于临床诊断为涎腺来源或神经源性良性肿瘤者,由于肿瘤位置较深,术前切开活检有时不易取得阳性结果,却有使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加手术困难之弊端,故一般于手术摘除肿瘤后再送病理检查。
(一)治疗
手术切除。
1.手术原则:针对肿瘤易复发可恶变的特点,原则上应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内将其整块切除,切忌作肿瘤剜除手术。发生在腮腺者应行腮腺浅叶或全叶及肿物切除术,术中保留面神经;发生在小涎腺者应将包括肿瘤以外0.5cm正常组织在内整块切除;发生在腭腺者其深部应连同骨膜一并切除,如骨面粗糙变色亦应将其凿除;发生在颌下腺者应行颌下腺及肿物整块切除。
2.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法 腮腺混合瘤切除方法有两种。
(1)由前向后,先分离腮腺导管的方法:适用位于耳下的混合瘤者。
①切口:从耳屏前开始,沿耳前皮肤皱折线向下,至耳垂下转向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绕过下颌角,沿下颌骨下缘到达咀嚼肌前缘。
②翻开皮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腮腺筋膜表面。术前如已注入亚甲蓝,腮腺已染成蓝色,甚易辨认。向前沿腮腺筋膜表面锐剥离翻起皮瓣,翻到距离嚼肌前缘1cm处。
③寻找腮腺导管:在耳垂至鼻翼和口角中点的水平线上,此线的中1/3部即腮腺导管的位置。在导管的浅面,有上颊支越过,注意不要损伤。找到上颊支后,即可找到导管。切断后结扎导管。
④分离面神经:从上颊支的深面分离出导管。用导管牵引腮腺浅部前缘,钝性分离软组织,寻找面神经各个分支。在上颊支的平面上,在腮腺前及上缘附近找出颧支;在导管下方找出下颊支和下颌缘支,然后沿分支向后分离,逐步将腮腺组织及肿瘤掀起,直至暴露面神经总支和总干及其他分支,然后切除腮腺浅部及其肿瘤。
⑤冲洗创口后,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并放置橡皮引流条,局部加压包扎。
(2)由后向前,先解剖面神经总干的方法:适用于腮腺前部的混合瘤。
①切口与翻皮瓣同上法。
②暴露面神经总干:沿腮腺后缘及下缘分离,将腮腺向前向上拉开,暴露颌后凹区。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分离达乳突,此时常可遇到耳大神经,确定后可将其切断。暴露乳突前缘后,在胸锁乳突肌深面可见二腹肌后腹深部,有时还可触及茎突。在乳突前缘、胸锁乳突肌止端、二腹肌后腹、茎突及外耳道软骨之间,为寻找面神经的标志,此处应仔细地进行钝性分离。在面神经总干的浅面,常可见耳后动脉斜行向后越过。必要时可剪断、结扎。
③分离面神经总支及分支:暴露总干后,从腮腺深浅两部之间,仔细钝性分离腮腺组织,找到颞面及颈面两总支,分别沿总支分离腮腺组织,即可暴露面神经的各分支,直达前缘,找到腮腺导管,结扎并切断之,将腮腺浅部连同肿瘤一并切除。如混合瘤在深部,切除腮腺浅部后,尚需作深部切除术。用神经钩轻轻牵开面神经总干,再用钝分离的方法,分离腮腺深部与其周围组织,并结扎切断颞浅动脉及面后静脉。即可将肿瘤连同腮腺深部一并切除。
3.手术并发症
(1)暂时性面瘫:进行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时,从腮腺组织中剥离面神经不是很困难的,但可能伤及面神经,致暂时性面瘫,通常在3个月到半年内可逐渐恢复。
(2)涎瘘:少数患者术后可并发涎瘘,经加压包扎,在3周内可自行愈合。
(3)耳颞神经综合征:腮腺手术或外伤之后,在进食时耳前和颞下区出汗或潮红,颇感不适。本症与腮腺手术误伤耳颞神经有关,可能是在神经再生时,其副交感神经纤维与分布到皮肤的交感神经纤维接错愈合之故。局部应用3%莨菪碱乳剂,可收到暂时控制的效果。
4·治愈标准
(1).治愈:肿瘤全部切除,切口基本愈合。
(2).好转:手术切除不彻底,深部肿瘤有残留。
(3).未愈:未行手术治疗,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二)预后
腮腺混合瘤如采取单纯的肿瘤摘除术,复发率可高达40%~50%。作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术,复发率极少,仅占2%,亦有很多无复发的报道。进行下颌下腺混合瘤手术时如将腺体及肿瘤一并切除,也很少出现复发。
护理措施:
1 术后嘱病人安静休息并密切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情况,测生命体征每天小时1次,直至平稳。
2 详细观察并记录负压引流的量及性状,如血性引流液大于100mL/h,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3 观察伤口敷料松紧情况及伤口敷料是否有新鲜血液渗出,如发现敷料松动、渗血,应立即加压包扎。
4 遵医嘱给予止血药。
5 遵医嘱静脉输液。
6 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质的食物; 2.宜吃碱性的食物; 3.宜吃对口腔黏膜无刺激性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干燥的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2.忌吃酸性的对口腔刺激较大的食物; 3.忌吃辛辣麻味的食物。
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抽烟喝酒,避免摄入高盐高脂肪食物,避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避免吃过多的烹煎油炸食品,避免喝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