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腺性唇炎(glandularis cheilitis)又称口唇黏液腺炎(myxadenitis labiaris),是唇部黏液腺增生性疾病,伴有导管扩张和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易继发感染。本病与中医“茧唇”相类似,如《外科证治全书》记载:“唇上起白皮小泡,渐渐肿大如蚕茧,或唇下肿如黑枣,燥裂痒痛,皆七情火动伤血”。
(一)发病原因
先天性:有遗传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年,部分患者可发生癌变。
后天性:可由刺激引起,如吹号等,或可由牙膏,漱口水,吸烟,口腔卫生不良等引起,日照和精神因素也可致本病。
(二)发病机制
以上病因可至小唾液腺的堵塞和(或)感染而致唇部肿大和形成结节。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病因直接预防本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患者,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结痂,脓性分泌物,黄色结节,上唇肥厚,上唇疖肿
分类与临床表现:
单纯型腺性唇炎:最常见,其唾液腺增生,导管扩张而无炎症反应,特征性表现为唇部有数个到数十个2~4mm大的黄色小结节,中央下凹,管口扩张,可挤出黏液样物质,唇黏膜潮湿,结痂,肥厚,唇部增大,可达正常人的2~3倍,若伴继发感染可发展成化脓性病变。
浅表化脓型腺性唇炎:又称Baelz病,本型只侵及导管而唾液腺本身无影响,唇部肿胀,疼痛,质较硬,伴浅表性溃疡,表面结痂,痂下有脓性分泌物,去痂皮后,露出红色潮湿基底部,挤压时可排出微混或脓性液体,进入慢性阶段后,黏膜表面可呈白斑病样改变。
深部化脓性腺性唇炎:可累及唾液腺及腺管,为唇部感染伴有脓肿和瘘管形成,脓肿反复发作与瘢痕交互存在,经过缓慢,挤压唇部可排出脓性液体,唇部增大,自觉疼痛和不适,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有报道40岁以上的本型唇炎,经久不愈时,可发生恶变。
下唇部肿胀,唇红多个黄色结节,并伴黏液腺的炎症性改变。
组织病理:正常人的口唇唾液腺导管开口于黏膜部,其与外界接触的唇红部缺如或数目很少,而本病中,唇红部唾液腺增生,腺口扩张,分泌,即异位性增生,主要病理改变为:早期为腺组织增生,腺管扩张,而炎症是一个继发过程,在唇红边缘及其邻近黏膜可见增大的唾液腺,其导管扩张,内含嗜伊红性涎黏蛋白物质,表皮不规则增生,伴有海绵形成,棘层肥厚,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或呈肉芽肿性改变,有的部位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一)治疗
寻找及去除可疑病因。口服10%碘化钾溶液10ml,每天3次,1~2个月后可有效。
局部治疗:参考剥脱性唇炎。
中医治疗:参见剥脱性唇炎。
(二)预后
有报道40岁以上的本型唇炎,经久不愈时,可发生恶变。 部分患者可发生癌变。
讲究卫生,避免接触各种诱发因素。
宜吃食物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2、宜吃膳食纤维类食物; 3、宜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腥发的食物,如鲢鱼、鲤鱼、菊花菜; 2、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 3、忌吃容易上火的食物,如麻花、油条、煎饼。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油炸煎烤类食物,避免抽烟喝酒。保持饮食清淡,但需要注意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少吃油腻、高脂肪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