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寒泄泻,中医病名,病证名。指脾胃寒盛所致之腹泻。因寒邪客肠胃所致,症见肠鸣腹痛,便泻稀水等。《汉书·赵充国传》:“其秋, 充国 病,上赐书曰:‘制诏后将军:闻苦脚胫、寒泄,将军年老加疾,一朝之变不可讳,朕甚忧之。’” 颜师古 注:“寒泄,下利也。” 本病的预防主要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等。 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应忌食。 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虚寒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影,互为因果。
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慢性泄泻,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等。 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应忌食。 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无名指半月甲呈粉红色,肢体发凉,虚寒体质,腹痛,分泌性腹泻,生理性腹泻
虚寒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西医学认为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当摄人大量不吸收的高渗溶质,使体液被动进入肠腔时,可导致渗透性腹泻;由于胃肠道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当肠粘膜完整性因炎症、溃疡等病变而受到损伤时,造成大量渗出而形成渗出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当胃肠运动关系到腔内水电解质与肠上皮接触的时间缩短时,直接影响到水的吸收,形成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
1、粪便检查:大便清稀、大便有粘液、恶臭并检查粪便的电解质和渗透性。
2、B超:B型超声扫描为无创性和无放射性检查方法。
3、CT或MRI检查:主要检查消化系统有无肿瘤,对排除肿瘤并确诊虚寒泄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2、慢性泄泻
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
二、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宜吃食物
1、宜吃流质性食物; 2、多吃温性食物; 3、宜吃碱性食物。
忌吃食物
1、忌食寒凉性食物; 2、忌吃含纤维的食物; 3、忌食肥腻、坚硬类食物。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