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lymphocytosis)是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少数散发于成人。本病的特征为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多,其中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持续时间较长,症状较轻,且为非特异性,部分无症状或体征,而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一般认为是病毒所致,1964年Olson等自4例患儿上呼吸道中分离出腺病毒12型,Horowitz在一次流行中从21%患者粪便中分离到一种与柯萨基病毒亚型A相类似的肠病毒EVU-16,而大部分患者血清中抗该肠病毒的中和抗体增加达4倍,但接种EVU-16至各种动物包括免疫失常的动物以诱致淋巴细胞增生,均未成功,曾作Epstein-Barr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系列抗体测定,均阴性,曾检测到Cox A,Echo 7,Cox B抗体,但无法确定系何一病毒所致,骨髓,血,咽漱液及大便的病毒分离亦未获成功,很多学者从患者鼻咽腔培养出的细菌均未显示特殊意义,北京流行中患儿大便亦未培养出致病菌,文献亦未证实与寄生虫有关。
(二)发病机制
淋巴结活检镜检显示淋巴滤泡变性及淋巴窦内单核巨噬细胞的显著增生。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颈部淋巴结肿大,咽痛,斑丘疹,恶心,食欲减退,鼻塞,腹痛,腹泻,低热
很多患者无症状及异常体征,有临床表现者往往表现很轻或短暂,约<50%有低热,平均为38.9℃,伴乏力,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其他尚有轻度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及食欲减退,一般仅持续1~3天,少数可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而出现腹痛,误为急腹症,极少病例可有脑膜炎症状,脑脊液中有轻度细胞数增加,有瘫痪报道,在疾病初期有时可见红色斑丘疹,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北京协和医院报道45例中,症状发生率最高者为腹泻,计33例,大便每天2~7次,便稀,带少量黏液,一般持续1~3周;其次为发热,计17例,体温多在38~39℃间,最高达40℃,一般1~3天即退,6例无症状,体格检查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可因上呼吸道炎而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脾脏一般不大,该组45例中26例有颌下淋巴结肿大,脾触及只1例,皮疹3例。
1.外周血: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外周血之最大特点为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增高,白细胞计数均值有报道在(20~30)×109/L间,最高达178×109/L,白细胞于第1周最高,持续增高3~5周,淋巴细胞占60%~97%,绝对值约(8~10)×109/L,可持续增高3个月,淋巴细胞百分率在高峰时,嗜酸性粒细胞低,淋巴细胞下降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平均约2.3×109/L,于4~6周内恢复正常,血象的改变与症状并不平行,增多的淋巴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大小不一,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胞质甚少,瑞特染色呈嗜碱性;也可见少数大型成熟淋巴细胞或比正常小淋巴细胞更小,染色更深的过度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协和医院报道45例中有15例见到不正常淋巴细胞占0.3%~3.0%,其中以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DowneyⅢ型多见,此种细胞可在很多病毒性疾病中或正常儿童中出现;另一类胞质与胞核类似大淋巴细胞,具两个核以一丝状蒂相连,此细胞可能为直接分裂的淋巴细胞,也可在正常人中发现,因此该作者认为以上两型细胞的发现均无特殊意义,Dodesh及Zodeh在1例本病患者中,96%为小淋巴细胞,其中2%为B细胞,46%为T细胞,52%为裸细胞。
2.骨髓象:骨髓细胞数增加,粒及红系正常,成熟小淋巴细胞增多。
3.血清学检查:嗜异凝集反应阴性,即使滴度轻度增加者,亦低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要求。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胸片,心电图,B超等检查。
(一)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散居儿童无需隔离,幼托机构如发生本病,宜进行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以免发生流行。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血象于数周后恢复正常,长期随访属良性疾病。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宜吃食物
1、宜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2、宜多吃含锌的食物; 4、宜多吃谷类和豆类食物。
忌吃食物
1、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少食用油腻、甜食等。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