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神经炎是指神经或神经群发炎、衰退或变质。其症状随病因而有所相同不同,一般症状是疼痛、触痛、刺痛。受感染的神经痒痛和丧失知觉,感染部分红肿以及严重的痉挛。本病由于病因内科不同起病可急可缓,合作主要临床技能表现为医学以肢体远端为著的对称性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且常以下肢较重。补充维生素B12,不可剧烈运动,宜静养,戒烟酒,补充钙质,要有健康的心态,禁忌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防止肌萎缩。

病因

中毒、营养代谢障碍(45%):

如铅、砷、汞、磷等重金属,呋喃西林类异烟肼链霉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长春新碱等药物以及有机磷农药等有机化合物。营养代谢障碍:如B族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尿毒症、慢性严格消化道疾病积累、妊娠等。

感染、过敏变态反应(35%):

常伴发或继发于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如痢疾、结核、传染性肝炎、伤寒、腮腺炎等少数可因病原体直接侵犯周围神经所致,如麻风神经炎等。过敏变态反应:如血清治疗认识或疫苗接种后神经炎等。

其它(5%):

除少数病因(如麻风)所致者,周围神经有炎性改变外,病理改变主要基础是周围神经的节段性脱髓鞘改变和轴突变性,或两者兼有少数病例。可伴有神经肌肉连接点的改变。

起因:

1.神经受伤如附近骨折和直接重击。

2.神经受感染,如糖尿病血癌和痛风。

3.汞铅甲醇等中毒。

4.饮食中缺乏维他命B群(尤其关节炎是维他命B)。

注:末梢神经炎系由多种发病原因引起的多发性末梢神经损害的总称,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故亦称多发性神经炎或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展开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感染能力。

(2)合理调整饮食,既要保障营养全面,又要防止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忌烟酒。

(3)避免长期接触化学毒物。

 

展开
症状

枕大神经痛,手脚发麻,感觉障碍,偏身麻木,肌肉萎缩,手套或短袜子式浅、深感觉障碍,小指不明原因痛,腱反射消失


本病由于病因内科不同起病可急可缓,合作主要临床技能表现为医学以肢体远端为著的对称性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且常以下肢较重。

一、感觉障碍:

初期常以指(或趾)端烧灼疼痛发麻等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等刺激,症状为著逐渐出现感觉减退乃至消失。感觉障碍的分布呈手套或袜套式,少数病人可有深感觉障碍腓肠肌等处常有压痛。

二、运动障碍:

表现为紧密肌力减退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个别病因(如呋喃西林)所致者反射可活跃久病后可有肌萎缩,剧烈运动后腿部出现不适感,表现为麻木,站立不稳,脚裸处酸麻。

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肢端皮肤发凉苍白潮红或轻度发绀少汗或多汗皮干变薄变嫩或粗糙指(趾)甲失去正常光泽角化增强等。

由于病因不同上述三组症状表现可有差异如由呋喃西林类中毒砷中毒等引起者疼痛常较剧烈,糖尿病引起者有时肌萎缩较显多种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不一致,轻者可仅有肢端疼痛麻木而无感觉缺失或运动障碍,重者也可有肢体瘫痪。预后一般较好。

展开
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进行临床同时诊断有辅助意义

肌电: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B超:B超检查能检出有否占位性病变,尤其对积液与囊肿的物理定性和数量、体积等相当准确。

 

展开
治疗

补充维生素B12,不可剧烈运动,宜静养,戒烟酒,补充钙质,要有健康的心态,禁忌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防止肌萎缩。

展开
护理

1、一旦患病要注意防护,冷天外出戴口罩,眼睛闭合不好时应戴眼罩,以防角膜受伤。

2、常用热水洗脸,并经常按摩局部穴位,进行必要的表情肌训练。

3、日常护理及保健过程中,肢端需保暖,又要预防烫伤。急性感染期除四肢瘫痪还可伴呼吸肌麻痹,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 2宜吃抑菌抗菌的食物; 3宜吃富含优质蛋白食物。

忌吃食物

1辛辣刺激的食物; 2刺激的饮料; 3油腻的食物。


1、饮食要易于消化并富有营养,补充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各种杂粮、豆类、和其它多种副食品。还可以多吃干果、硬果、动物内脏、蛋类、瘦猪肉、乳类、蔬菜、水果等,但是一定要注意食物加工烹调方法,否则损失太多,同样引起维生素B1缺乏病。

2、无湿热者宜多食滋补肝肾食物,如肉类、牛羊乳、豆类、枸杞子、山药等。

3、有湿热者宜多食用能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蕹菜、萝卜、冬瓜、薏苡仁、豆芽等。

4、忌食生冷、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湿热证忌食辛辣、温热的食物,如酒、辣椒、干姜、胡椒、桂皮等。

5、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不分季节。

6、补钙很重要,排骨、深绿色蔬菜、蛋黄、海带、芝麻、水果、胡萝卜、西瓜、奶制品等都富含钙质。

7、平时应注意预防,保持精神愉快,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夜间避免受冷风侵袭。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