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通过性交传染。目前,我国有流行趋势,不容忽视。梅毒螺旋体自表皮或粘膜破损处进入体内,大约需要3-4周的潜伏期,然后开始发病,早期外阴部、宫颈及阴道粘膜发红、溃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约有三分之一发展为晚期梅毒,传染力虽弱,但是有可能引起神经梅毒及心血管梅毒等,后果严重。 患Ⅰ、Ⅱ期梅毒孕妇的传染性最强,梅毒病原体在胎儿内脏(主要在肝、肺、脾、肾上腺等)和组织中大量繁殖,引起妊娠6周后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未经治疗的一、二期梅毒孕妇几乎100%传给胎儿,早期潜伏梅毒(感染不足2年,临床无梅毒性损害表现,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达80%以上,且有20%早产。未治疗的晚期梅毒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约为30%,晚期潜伏梅毒(感染超过2年,临床无梅毒性损害表现,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孕妇,虽性接触已无传染性,感染胎儿的可能性仍有10%。通常先天梅毒儿占死胎的30%左右。

病因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通过性交传染。孕妇梅毒血清约2%阳性,而先天梅毒发生率为1.2‰活产。孕妇梅毒的增加与吸毒、卖淫、HIV感染及因贫困而缺乏产前检查有关。随着孕妇梅毒感染增加,1岁内的先天梅毒亦较前增加4倍。

展开
预防

1.梅毒在未确诊之前,不应随意治疗。一定要首先明确诊断。如果将梅毒当作一般炎症治疗,不但难以治疗,而且病变中螺旋体减少,梅毒血清反应延迟发生,阳性率和反应强度降低,以致延误病程。

2.治疗梅毒首选药物是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治疗剂量要足够、疗程必须要规则。不规则、不彻底治疗,可促使复发机会增加,并发展成为晚期梅毒。

展开
症状

胚胎停止发育,胚胎发育障碍,淋巴结肿大,流产,水疱或大疱损害,鞍鼻,死产,死胎


患一、二期梅毒孕妇的传染性最强,梅毒病原体在胎儿内脏(主要在肝、肺、脾、肾上腺等)和组织中大量繁殖,引起妊娠6周后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未经治疗的一、二期梅毒孕妇几乎100%传给胎儿,早期潜伏梅毒(感染不足2年,临床无梅毒性损害表现,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达80%以上,且有20%早产。未治疗的晚期梅毒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约为30%,晚期潜伏梅毒(感染超过2年,临床无梅毒性损害表现,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孕妇,虽性接触已无传染性,感染胎儿的可能性仍有10%。通常先天梅毒儿占死胎的30%左右。

若胎儿幸存,娩出先天霉毒儿(也称胎传霉毒儿),病情较重。早期表现有皮肤大疱、皮疹、鼻炎或鼻塞、肝腺肿大、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先天霉素多出现在2岁以后,表现为楔齿状、鞍鼻、间质性角膜炎、骨膜炎、神经性耳聋等;其病死率致残率均明显增高。

展开
检查

1.病原体检查在一期梅毒的硬下疳部位取少许血清渗出液,放于玻片上,置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依据螺旋体强折光性和运动方式进行判断,可以确诊。

2.梅毒血清学检查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是梅毒常规筛查方法,包括有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VDRL)、血清不加热反应素玻片试验(US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若VDRL、USR及RPR阳性,应做定量试验,最好能做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测定血清特异性抗体,常用方法有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近年已开展用PCR技术取羊水检测螺旋体诊断先天霉毒。

展开
治疗

治疗梅毒的原则是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用药足量,疗程规则。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同时性伴侣也应接受检查及治疗。

1.孕妇早期梅毒包括一、二期及早期潜伏梅毒。首选青霉素疗法:

①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10-15日。

②苄星青霉素240万U,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若青霉素过敏,应改用红霉素0.5g,每6小时1次,连服15日。孕妇禁止用四环素类药物。

2.孕妇晚期梅毒包括三期梅毒及晚期潜伏梅毒。首选青霉素疗法:

①普鲁卡因青霉素81万U,肌内注射,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20日,必要时间隔两周后重复治疗为一个疗程,

②苄星青霉素20万U,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一次,连续3次。或青霉素过敏,应改用红霉素0.5g,每6小时一次,连服30日。

3.先天霉毒脑脊液VDRL阳性者:普鲁卡因青霉素5万U(kg·d),肌内注射,连续10-15日。脑脊液正常者:苄星青霉素5万U(kg·d),一次肌内注射。若青霉素过敏,应改用红霉素7.5-12.5mg/(kg·d),分4次口服,连续30日。

展开
护理

(一)避免不洁性交及不正当的性关系。

(二)治疗期间禁行房事,必要时配偶亦要进行检查。

(三)对局部损害的护理,应注意保持清洁和干燥,防止继发感染。

(四)治愈后或有复发者,要注意预防感冒,受凉,劳累等诱发因素,以减少复发。

(五)平时多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食用新鲜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2、宜多饮水; 3、宜清淡饮食。

忌吃食物

1、忌食动物脂肪、甜食; 2、忌辛辣刺激性食品。


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一样,均要吃新鲜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少吃油腻的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适当多饮水,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除。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