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folliculitis et perifolliculitis capitis abscedens et suffodiens),系多数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相互贯通,形成脓肿。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多数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相互贯通,形成脓肿。

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

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系多数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相互贯通,形成脓肿。

中医多认为由于素体虚弱,外卫不固,复感风湿热邪,蕴结于肌,久化热,肉腐成脓,脓毒流窜,相互贯通,发为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

展开
预防

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小学校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5.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展开
症状

毛发稀少,脓肿,低热,苔黄腻


初发为局限于头皮的深部毛囊炎,继发毛囊周围炎,逐渐形成相互贯通深部脓腔,表面呈蚕豆至胡桃大小脓肿,压迫表面可自多数毛孔中渗出脓液(筛状溢脓),好发于中年男性,病情顽固,经过缓慢,倾向复发,病损部毛发稀少,治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和不规则脱色斑。

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易于诊断。

展开
检查

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检查项目:血涂片、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真菌组织病理学、颅脑CT检查、颅脑MRI检查。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是检查血、尿、脑脊液、胸膜液、心包液及腹膜液中,是否有细菌的存在的一种检查方法。可诊断链球菌、葡萄球菌、炭疽杆菌、麻风杆菌、结核杆菌、各种真菌感染、阿米巴、黑热病、丝虫病、疥疮、螨虫等所致之皮肤病。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正常值:正常人呈阴性。

早期损害为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广泛浸润,肉芽组织形成,毛囊残余处有时可见异物巨细胞。

展开
治疗

(一)治疗   

1.全身治疗:内服药:参见疖和疖病。   

2.局部治疗:早期可选用超短波、紫外线或音频电等,或贴敷纯鱼石脂或疖软膏。已形成脓肿者,可手术切开引流。   

3.中医疗法   

(1)中医治则:法宜清热解毒,益气透脓。方用托里排脓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0g、生芪30g、炒山甲6g、炒皂刺10g、当归10g、升麻6g、白芷10g、银花30g、蒲公英15g 、地丁15g、薏米10g、生甘草6g。毒热盛时去党参、黄芪。小儿药量酌减,也可服散结灵、梅花点舌丹或大黄zhe虫丸及小金丹。   

(2)局部治疗:可用芫花水剂(芫花、川椒各15g,黄柏、苦参各130g,水3000ml)外洗。脓肿坚硬未溃者,可用黑布化毒膏(黑布、化毒散各半),独角莲膏药外贴。已破溃者,可用红血药捻蘸紫色疽疮膏纳入疮口内,外敷化毒散软膏。   

(二)预后   

病情顽固,经过缓慢,倾向复发。病损部毛发稀少,治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和不规则脱色斑。

展开
护理

注意清洁,对于头部毛囊炎,洗头时不要用力搔抓,洗头也不要过勤,每周3—4次为宜。

注意患者心理护理,因为该病的用药可能会引起头发脱落或稀少,影响美观,患者可能会出现诸如自卑等心理,因此,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维生素C、B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生物活性胆碱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发物性的食物; 2.忌吃温热性的食物 3.忌吃厚味的食物。


1.生活规律,注意休息,放松心情,减少压力,努力提高睡眠质量。  

2.少吃辛辣、肥腻或含糖量过高的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  

3. 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

4.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