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Q热(Q Fever)是由伯纳特立克次体(Rickettsia burneti,Coxiella burneti)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突然起病、发热,乏力、头痛、肌痛与间质性肺炎,无皮疹为主要特征。1937年Derrick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Queensland)发现并首先描述,因当时原因不明,故称该病为Q热。

病因

病因:

伯纳特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的基本特征与其他立克次体相同,但有如下特点:1.具有滤过性。2.多在宿主细胞空泡内繁殖。3.不含有与变形杆菌X株起交叉反应的X凝集原。4.对实验室动物一般不显急性中毒反应。5.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在干燥沙土中4~6℃可存活7~9个月,-56℃能活数年,加热60~70℃30~60分钟才能灭活。

Q热呈世界分布,通过在家畜或农场动物中隐性感染而维持,绵羊,牛和山羊是人类的主要传染源,伯纳特立克次体存在于粪,尿,奶和组织中(特别是胎盘),因此很易形成传染性气溶胶,伯纳特立克次体通过动物-蜱循环在自然界维持,各种节肢动物,啮齿动物,其他动物和鸟类可被感染并可传染给人,伯纳特立克次体由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先在局部网状内皮细胞内繁殖,然后入血形成立克次体血症,播及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小血管,肺肝等组织脏器病变,血管病变主要有内皮细胞肿胀,可有血栓形成,肺部病变与病毒或支原体肺炎相似,小支气管肺泡中有纤维蛋白,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组成的渗出液,严重者类似大叶性肺炎,国外近有Q热立克次体引起炎症性假性肺肿瘤的报道,肝脏有广泛的肉芽肿样浸润,心脏可发生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并能侵犯瓣膜形成赘生物,甚或导致主A窦破裂,瓣膜穿孔,其它脾,肾,睾丸亦可发生病变。

病例见于与农场动物或其产物密切接触的职业工人,传播途径为吸入感染性气溶胶,饮用污染生奶也可引起发病。

展开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患者应隔离,痰及大小便应消毒处理,注意家畜,家禽的管理,使孕畜与健畜隔离,并对家畜分娩期的排泄物,胎盘及其污染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屠宰场,肉类加工厂,皮毛制革厂等场所,与牲畜有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必须按防护条例进行工作。

2.灭鼠灭蜱。

3.对疑有传染的牛羊奶必须煮沸10分钟方可饮用。

(三)自动免疫

对接触家畜机会较多的工作人员可予疫苗接种,以防感染,牲畜也可接种,以减少发病率,死疫苗局部反应大;弱毒活疫苗用于皮上划痕或糖丸口服,无不良反应,效果较好。

展开
症状

乏力,弛张热,疲乏,肝脏肿大,盗汗,腹痛,呼吸困难,肺部或支气管周围可呈现纹理增粗及浸润现象,恶心,肝功检查胆红素及转氨酶常增高


潜伏期12~39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急骤,少数较缓。

(一)发热

初起时伴畏寒,头痛,肌痛,乏力,发热在2~4天内升至39~40℃,呈弛张热型,持续2~14天,部分患者有盗汗,近年发现不少患者呈回归热型表现。

(二)头痛

剧烈头痛是本病突出特征,多见于前额,眼眶后和枕部,也常伴肌痛,尤其腰肌,腓肠肌为著,亦可伴关节痛。

(三)肺炎

约30~80%病人有肺部病变,于病程第5~6天开始干咳,胸痛,少数有粘液痰或血性痰,体征不明显,有时可闻及细小湿罗音,X线检查常发现肺下叶周围呈节段性或大叶性模糊阴影,肺部或支气管周围可呈现纹理增粗及浸润现象,类似支气管肺炎,肺病变于第10~14病日左右最显著,2~4周消失,偶可并发胸膜炎,胸腔积液。

(四)肝炎肝脏爱累

较为常见,患者有纳差,恶心,呕吐,右上腹痛等症状,肝脏肿大,但程度不一,少数可达肋缘下10cm,压痛不显著,部分病人有脾大,肝功检查胆红素及转氨酶常增高。

(五)心内膜炎或慢性Q热

约2%患者有心内膜炎,表现长期不规则发热,疲乏,贫血,杵状指,心脏杂音,呼吸困难等,继发的瓣膜病变多见于主动脉瓣,二尖瓣也可发生,与原有风湿病相关,慢性Q热指急性Q热后病程持续数月或一年以上者,是一多系统疾病,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肺梗塞,脑膜脑炎,脊髓炎,间质肾炎等。

展开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轻度左移,血小板可减少,血沉中等程度增快。

2.血清学

(1)补体结合试验:急性Q热Ⅱ相抗体增高,Ⅰ相抗体呈低水平,若单份血清Ⅱ相抗体效价在1:64以上有诊断价值,病后2~4周,双份血清效价升高4倍,可以确诊,慢性Q热,Ⅰ相抗体相当或超过Ⅱ相抗体水平。

(2)微量凝集试验:Ⅰ相抗原经三氯醋酸处理转为Ⅱ相抗原,用苏木紫染色后在塑料盘上与病人血清发生凝集,此法较补体结合试验敏感,阳性出现率(第一周阳性率50%,第2周阳性率90%),也可采用毛细管凝集试验,但特异性不如补结合试验。

(3)免疫荧光及EliSA检测Q热特异性IgM(抗Ⅱ相抗原):可用于早期诊断。

3.病原分离

取血,痰,尿或脑脊液材料,注入豚鼠腹腔,在2~5周内测定其血清补体结合抗体,可见效价上升;同时动物有发热及脾肿大,剖检取脾组织及脾表面渗液涂片染色镜检病原体;也可用鸡胚卵黄囊或组织培养方法分离立克次体,但须在有条件实验室进行,以免引起实验室内感染。

展开
治疗

Q热西医治疗方法   

A亦可服强力霉素200mg,每日1次,疗程10天。对Q热心内膜炎者,可口服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每日4片,分二次,连用4周,也有疗程需达4个月者。   

B四环素族及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每日2~3克分次服用。服药48小时内退热后减半,继服一周,以免复发。复发病例再服药仍有效。   

C四环素和林可霉素联合治疗。也可以Ⅰ相抗体是否下降来决定药物疗程。有心脏瓣膜病变者,可行人工瓣膜置换术。

预后

急性Q热大多预后较好,未经治疗,约有1%的死亡率。慢性Q热,未经治疗,常因心内膜炎死亡,病死率可达30~65%。

展开
护理

皮肤的护理,患者因长期卧床,高温,身体虚弱、消瘦,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皮肤脱皮要防感染,及时清扫床单上的皮屑,用温水清洁皮肤,修剪指甲,告诉患者不要用力抓搔皮肤。定时协助翻身,骨隆突处扑爽身粉,出汗后及时换棉质内衣裤,用时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便后清洗肛周。

饮食护理,鼓励进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饮食,并注意补充维生素,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尽量满足患者口味,少食多餐。以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发热期予清淡食物;恢复期注意营养补充;鼓励患者多饮水,使尿量增加,这样有利于细菌菌霉素的排泄,同时也有协助退热,还能补充因发热而消耗的水分。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患者宜食 

发热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流质半流质为好,如粥类、米粉、藕粉、果汁、绿豆汤等,且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   

恢复期间退热后可进食润肺生津食物和肉类,如牛奶、蛋、鱼汤、瘦肉汤、丝瓜、荸荠、银耳、沙参、玉竹、山药、扁豆、蜂蜜等。   

患者忌食

禁食温热食物及油腻肥厚辛辣之品,以免助热生痰。此外,过甜过咸之食物,助湿生痰,酸味收敛,使痰不易出,均不宜。   

食疗方:   

方1   

【组成】生姜5克、白米适量。   

【用法】煮粥食用。   

【主治】风寒闭肺型肺炎喘嗽。   

方2   

【组成】生姜5克、连须葱白2根、糯米适量。   

【用法】将生姜捣烂,连须葱白切碎,与糯米一起煮粥,熟时加入米醋,趁热服之。   

【主治】风寒闭肺型肺炎喘嗽。证见发热无汗,呛咳气急,不渴,痰白而稀,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不红,指绞青,多在风关,脉象沉紧。   

方3   

【组成】吊扬尘60克、葱白7根、生姜7片、甜酒曲2粒。   

【用法】将上药研捣和匀,加热酒调敷胸部膻中、鸠尾穴处。   

【主治】小儿肺炎高热喘促。   

方4   

【组成】葱白6克、艾叶6克。   

【用法】共捣烂敷脐。   

【主治】小儿肺炎发热。退热作用较好。   

方5   

【组成】大蒜。   

【用法】捣泥贴足心。   

【主治】小儿急性喉炎之呼吸困难。

(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