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尿道黏膜脱垂又称尿道黏膜外翻,它是指尿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脱出并外翻于尿道口外的一种女性尿道疾病。发病者多为儿童,其次为绝经期的妇女。

病因

女性骨盆快速增大,盆腔器官发生变化(30%):

真正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儿童尿道黏膜脱垂见于体弱的女孩,与骨盆快速增大,盆腔器官发生变化有关,加之尿生殖膈薄弱,尿道黏膜与黏膜下黏合的先天性缺损,易发生黏膜脱垂,老年妇女脱垂可能是由于分娩损伤,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周围组织萎缩,或全身衰弱等所致的尿道壁薄弱,尿道周围组织松弛以致尿道黏膜翻出。

咳嗽,便秘,腹泻(25%):

另外各种原因如剧烈咳嗽,便秘,腹泻,分娩,尿路感染,负重等使膀胱压力过高,造成膀胱尿道压力不平衡,加之尿道周围支持组织力量不足,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其他如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或肿瘤的直接压迫也可诱发。

尿道黏膜薄弱(25%):

女性尿道垂直向下,短而宽,若肌层弹力纤维较薄弱,周围组织松弛,黏膜发育超过肌层,尿道黏膜尤其后壁便向下翻出尿道外,形成部分性尿道黏膜脱垂,如尿道壁也松弛,则整个尿道黏膜脱出形成完全性尿道黏膜脱垂,脱垂黏膜因受尿道口环形压迫,衣物摩擦刺激等充血水肿,甚至血管栓塞及坏死,亦可继发感染,糜烂等。

展开
预防

一、预防:

1、注意局部卫生、预防感染:特别是老年妇女,教育其小便后拭擦阴部的重要性,按时清洗阴部,防止阴部细菌感染尿道。

2、防止便秘: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麦片等,多喝水润滑肠道。

展开
症状

排尿疼痛,尿急,尿频,男性小便刺痛,尿道口疼,脓苔


1.可有尿频,尿急及排尿疼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2.尿道口出血 活动后发现尿道口处出血,量或多或少。

3.尿道口肿块 可见环形或半环形紫红色肿块脱出,尿道口位于肿块中央,插入导尿管见有尿液流出,也可伴有感染,糜烂,片状坏死或有脓苔黏附,有血性浆液性分泌物及臭味。

展开
检查

1.尿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红细胞升高等感染症状。

2.血常规:血象增高,可能有白细胞升高,常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3.尿细菌培养:如怀疑存在尿道感染,可将尿道分泌物行涂片染色检查或细菌培养,以明确致病菌。若结果呈阳性,则说明感染。

展开
治疗

术前准备 

(1)术前3~5d口服肠道抗生素行肠道准备。

(2)术前1d进无渣饮食,术日晨禁饮食。

(3)术前日晚清洁灌肠2次,术日晨清洁灌肠1次。

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对于行经前女孩、轻度黏膜脱垂者,可先采用保守治疗。应用抗生素,局部涂雌激素油膏及热水坐浴。绝经期妇女可口服雌激素,如替勃龙(利维爱)等,并行脱垂复位。   

2.手术治疗

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黏膜脱垂明显者,尤其嵌顿性脱垂者。手术方法一般采用环形切除。切除时勿用力向外牵拉尿道黏膜,以免切除过多。也有用环扎术:尿道内置一导尿管,在脱出黏膜的基底部用4号丝线缚扎于导尿管上,让其坏死脱落。  

3.放射式电凝

在脱垂的黏膜四周做放射式电凝,每两周1次,数次后因纤维化而回缩。尿道黏膜脱垂中医治疗方法。

偏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 芪蔻平胃散   

药物组成:黄芪20g 肉豆蔻10g(后下) 苍术10g 川朴6g 化橘红10g 桂枝6g 吴萸6g 茯苓12g 甘草6g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2. 二黄茵胆汤  

药物组成:川连10g 大黄6g 茵陈12g 胆草6g 竹茹10g 肉豆蔻6g(后人) 石斛10g 建曲12g 甘草3g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展开
护理

合理饮食,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麦片等,多喝水润滑肠道。注意个人卫生,小便后拭擦阴部,按时清洗阴部。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2.宜吃含有水分丰富的食物; 3.宜吃性味寒凉性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忌吃发物性的食物; 3.忌吃厚味的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食疗方(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1、黄芪茅根饮   

生黄芪30克,白茅根30克,肉苁蓉20克,西瓜皮60克。将四味药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煮成浓汁,加适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分2次服用,可益脾温肾、利尿通淋。   

2、枸杞茯苓茶   

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红茶适量。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备用。每日1次,每次取粗末10克,加红茶适量,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健脾益肾,利尿通淋。   

3、益肾粥   

猪肾1个,冬葵叶100克,粳米50克。将猪肾洗净切细,先煎冬葵叶取汁,后入猪肾及粳米,煮粥。每日1剂,分2次温热服食,能补益脾肾、利尿通淋。   

4、粟米粥   

粟米100克加水煮粥,做早晚餐服食,连服1―2个月。可起到补益脾肾、淡渗利水的功效。   

5、藕蜜饮   

鲜藕汁100毫升,白蜜30毫升,生地黄汁60毫升。将以上三汁混合,微火煎煮l0―15分钟。每日4次,每次10毫升,徐徐咽下,连服3日。可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6、芹菜煲淡菜   

淡菜15克,鲜芹菜60克。淡菜加少量水先煮熟,然后加入芹菜共煲,食时加入调味品即可。养阴平肝,清热利水。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