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病原菌主要为凝固梅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肤繁殖,为促发本病创造有利条件。

病因

细菌感染(35%):

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阳性的金葡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凝固酶阴性的白色葡葡球菌,葡萄球菌与链球菌混合感染者亦不少见。

物理因素(25%):

某些外界环境如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和皮肤有浸渍现象时,细菌在皮肤上容易繁殖。

疾病因素(30%):

患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痱子,虫咬皮炎,湿疹时,皮肤的屏障作用可被破坏,从而易招致致病菌侵入而发生本病。

展开
预防

预防脓疱疮要注意以下几点:

·预防脓疱疮,要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损伤。

·患儿的日常用具及换药敷料须严格消毒或焚毁,以防接触感染。

·小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b,c,必要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以增强免疫力。

·有条件者可接受葡萄球菌,链球菌疫苗,或多价混合疫苗注射。

展开
症状

脓疱,瘙痒,丘疹,红晕,大疱(含脓性液体)


1.自觉瘙痒。

2.皮损初为丘疹或水疱,迅速变为有炎性红晕的脓疱,散在分布。

3.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展开
检查

1.对单纯脓疱患者检查以血液常规检查为主。

2.对伴有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患者检查可包括:血液常规检查,心电图,血培养+药敏试验检查。

展开
治疗

1.西医药治疗(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1)全身治疗: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制剂。   

(2)局部治疗: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10%硫黄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疱壁已破形成糜烂面或结痂者,可先以0.1%利凡诺溶液湿敷,敷后外用O.5%新霉素软膏或百多邦软膏、环丙沙星软膏等,亦可用2%龙胆紫溶液。   

2.中医药治疗(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1)内治法:症见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破后糜烂结脓痂,可伴发热、口渴、纳呆、便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症属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蒲公英10克、地丁10克、野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泽泻10克、滑石30克(包煎)、生甘草6克。   

(2)外治法   

①如意金黄散以凉茶调后外搽患处。   

②马齿苋30克、苦参30克,水煎湿敷患处。   

③颠倒散(大黄、硫黄各等份)洗剂外搽。

展开
护理

注意合理饮食,忌口适当,勿食辛辣鱼虾,海鲜等过敏腥发物。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2.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3.宜吃美容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生姜; 2.忌吃刺激的饮料:如白酒、咖啡、浓茶; 3.忌吃油腻的食物:如猪油、羊油、肥肉、牛油。


忌口适当,勿食辛辣鱼虾,海鲜等过敏腥发物。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