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极为慢性具较低传染性的疾病,主要累及皮肤及外周神经,严重者可致容貌毁损和肢体畸残。麻风除侵及皮肤及外周神经引起麻风结节病变外,还可侵犯体内各脏器及组织,眼也是最常受累的器官。25%的病人可以引起麻风性角膜炎(leprotic keratitis),患者不仅失去触摸的感觉,还丧失视力,是一个不可逆的双重悲剧,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
(一)发病原因
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是麻风病的病原菌,其形态,染色与结核杆菌相似,是一种典型的胞内菌,病人渗出物标本中可见有大量麻风杆菌存在的细胞,称为麻风细胞。
(二)发病机制
1.原发性角膜病变 麻风分枝杆菌直接通过上皮或角膜血管侵入角膜,局部繁殖发病或通过抗原-抗体变态反应而发病,主要表现为角膜基质炎。
2.继发性角膜病变 麻风分枝杆菌通过血液感染眼和面部,造成面神经的颞颧支和三叉神经的表面支受损,使眼睑位置异常,正常瞬目反应消失,导致暴露性角膜炎,麻痹性角膜炎及干眼症发生。
进食低嘌呤低能量饮食,保持合理体重,戒酒,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穿舒适鞋,防止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和小剂量阿司匹林等。防治伴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
感觉障碍,角膜炎,倒睫,角膜混浊,葡萄膜炎
1.眼部病变
主要侵犯眼前部,眼后部的结构很少发生病变,表现为秃眉,秃睫毛,倒睫,兔眼,角膜炎,上巩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葡萄膜炎。
2.角膜病变
(1)念珠状角膜神经病变:是早期重要的与神经有关的角膜病变,神经有局限性肿胀,呈念珠状(beading),病变的神经中有成堆的麻风细胞及少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该病变可自行消退,也可因钙化而持续存在数年之久。
(2)浅层点状角膜炎:是麻风病发病头10年中最常见的一种角膜病变,自觉症状轻微,开始时病变常出现在颞上象限的近角膜缘处,上皮下基质内有小而分散的灰白色点状混浊,因病变细微,常被漏诊,随病情发展,点状混浊可扩展到其他象限,并互相融合向深层侵犯,瞳孔区受累时则影响视力。
(3)血管翳性角膜混浊:麻风病发病后20年内,随着角膜炎的发展,血管向角膜中央生长,引起血管翳性角膜混浊,通过血行使更多的麻风菌进入角膜,产生新的浸润性病变,有时在新生血管网眼中形成“珍珠”样小麻风瘤,严重时可扩展到邻近的结膜。
(4)角膜麻风瘤或结节:发病早期结节性病变少见,如发生,偶尔见于外侧角膜缘附近的上巩膜,这种病变多发生于晚期病人(20年或20年以上),结节可多发,甚至环绕角膜缘发生,但最常见,最大的结节多在外侧部角膜缘发生,结节若侵及全层角膜时,可发生硬化性角膜炎,角膜变性或各种慢性角膜病变。
麻风患者出现典型皮损伴神经症状时,结合明确的发病史,诊断较为容易,当早期症状不典型和较轻时,常易误诊或漏诊,麻风诊断的主要根据有:
1.特殊的临床皮疹,外周神经肿大及感觉障碍表现。
2.皮肤刮片查找抗酸菌。
3.活检组织病理检查。
4.确切的麻风接触史等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后作出判断。
皮肤刮片可以找到抗酸菌。
病理学检查发现特征性的上皮样细胞,郎汉斯细胞肉芽肿,或麻风细胞,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用药治疗:
1.局部滴糖皮质激素或抗菌药眼水。
2.全身抗麻风药物治疗 口服氯法齐明(氯苯吩嗪)100mg,2次/d,氨苯砜(DDS)100mg,4次/d,可使病情得到控制,角膜浸润消退。
手术治疗:
1.有结节者或行单纯切除术,或联合角膜上皮成形术或自体角膜缘移植术。
2.晚期患者,视角膜病灶范围大小、深浅可选用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宜吃食物
1、宜吃清淡食物,多吃些蔬菜、水果; 2、宜吃有清热作用的食物;3、宜多喝水。
忌吃食物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2、忌食油腻烧烤食物;3、忌食温热性食物。
清淡饮食,忌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