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慢性细菌性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常常表现为不典型的痢疾症状,腹痛、腹泻、腹胀等。当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发作,此时会腹泻、腹痛和拉脓血便。

病因

病前一周内的不洁饮食史、接触史,当地本病流行情况。

展开
预防

1、寻找诱因,对症处理。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

2、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有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注意:

(1)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3)人群易感: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展开
症状

腹泻,排便频率异常,腹痛,腹部压痛


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不同,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一、 急性痢疾

急性痢疾根据症状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种。在中毒型中,根据病情又分为休克型和脑型。虽然家长不必对孩子的病况进行严格的分型,但应了解痢疾的基本症状和病情变化的结局。

1. 轻型痢疾

这是痢疾中最轻的一种,一般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4次,呈水样或糊状,无脓血,有时混和黏液,解便后腹痛缓解,多数不发热或只有低热。由于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

2. 普通型

此型具有较典的痢疾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个别孩子可高达40℃以上。开始可无腹痛、腹泻,只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因此,开始时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数小时之后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继而出现脓血便,因为此时肠黏膜已出现溃疡和坏死,故有明显的下坠感。

3. 重型

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热,每日大便次数可达20-30次,大便呈脓血样,量少,腹痛剧烈,下坠较重,甚至不想离开便器,四肢发凉,很快出现脱水现象,有的可发生意识障碍。

展开
检查

检验 大便常规,注意查原虫(如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滴虫、霉菌及各种寄生虫虫卵;必要时以PCR法查常见病原菌;大便培养(需氧菌、厌氧菌);药敏试验;免疫功能;肝功能;以及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氮平衡。

展开
治疗

1、抗菌治疗: 对于大便培养志贺菌阳性者,需要抗菌治疗。药物同急性菌痢,疗程7d。停药后观察大便培养,隔日1次,2次阴性,抗菌治疗结束。

2、调整肠道功能: 口服肠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及微生态调节剂(培菲康)。

3、饮食疗法: 鼓励正常进食。要求饮食高热量、高蛋白、低乳糖、低渗透压。注意补充维生素A及叶酸。

4、药物保留灌肠: 肠粘膜残留病变者采用本疗法。如2%磺胺银,中药煎剂(苦参15.0,白及9.0,蒲黄9.0),每剂煎水200ml,睡前保留灌肠1次,15~20d为1疗程。

5、中医中药: 本证为脾肾阳虚兼大肠湿热,治则为健脾补肾活血兼清湿热,如附子理中汤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针刺足三里、天枢。艾炙神阙、长强穴。

展开
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食清淡食物;2、宜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3、宜吃大豆食品。

忌吃食物

1.要少吃高脂肪食物;2.忌食辛辣刺激性调味品或食物;3.少饮咖啡,少喝酒;4.少吃油炸食品。


 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注意饮食卫生,勿食生冷饮食。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