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on-atrophic)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根据病变分布,可再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以胃窦为主或全胃炎以胃体为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流行情况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流行情况而异。

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二者的关系符合Koch提出的确定病原体为感染性疾病病因的4项基本要求,即该病原体存在于该病的患者中,病原体的分布与体内病变分布一致,清除病原体后疾病可好转,在动物模型中该病原体可诱发与人相似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两种突出的类型:胃窦为主全胃炎和胃体为主全胃炎。前者胃酸分泌可增加,因而增加了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危险性;后者胃酸分泌减少,使胃溃疡和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2、其他因素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受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等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

展开
预防

1、戒烟戒酒,饮食规律,不宜过量。

2、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辣椒等。

3、少食过硬,过粗糙,过热或过冷的食物。

4、少食过甜及过酸的食物及水果,如巧克力、冰淇凌、苹果及桔子。

5、少食易胀气的食物,如淀粉含量较高的红薯,藕,土豆等。

展开
症状

烧心,反酸,腹部不适,腹胀,左上腹痛,恶心,食欲不振,饥饿时上腹痛,早饱,嗳气


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症状的轻重与粘膜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或仅仅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反酸,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还有一些病人伴有失眠、焦虑、烦躁、心慌、疑病等神经精神症状,有些病人总是疑虑自己患有胃癌而到处求医,反复要求做胃镜检查。

展开
检查

1、胃镜及活组织检查

胃镜检查并同时取活组织作组织学病理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内镜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及渗出等基本表现;有时可见糜烂及胆汁反流。由于内镜所见与活组织检查的病理表现常不一致,因此诊断时应两者结合,在充分活检的基础上以活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准。

2、幽门螺杆菌检测

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可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并可在内镜检查时多取1块组织作快速尿素酶检查以增加诊断的可靠性。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可在胃镜复查时重复上述检查,亦可采用非侵人性检查手段,如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及血清学检查(定性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但近期应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等药物者会使上述检查(血清学检查除外)呈假阴性。

展开
治疗

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不做任何处理。如症状显著,可以考虑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及对症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主要适用于伴有胃粘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者;伴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及伴有胃癌家族史者。推荐应用3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理想方案应是:联合用药,疗程7~10日,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达到或超过90%,不易产生耐药性,费用低廉,效果持久,不易复发。现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如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联合应用根除幽门螺杆菌。

2、对消化不良的治疗:可给予抑酸抗酸、促胃肠动力药,胃粘膜保护药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及中药等,当消化性不良的症状与慢性胃炎之间关系并不明确,因此该治疗实际上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性治疗,可能对胃粘膜的修复有一定作用。

展开
护理

1、注意饮食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2、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3、戒除烟酒。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易消化食物;2、宜吃绿叶蔬菜。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2、忌吃肥腻难消化类食物;3、忌饮酒。


1、饮食要注重软、烂、消化:食用的主食、蔬菜及鱼肉等荤菜,特别是豆类、花生米等硬果类都要煮透、烧熟使之软烂,便于消化吸收,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要求食物要精工细作,富含营养。

2、饮食要保持新鲜、清淡:各种食物均应新鲜,不宜存放过久食用。吃新鲜而含纤维少的蔬菜及水果,如冬瓜、黄瓜、番茄、土豆、菠菜叶、小白菜、苹果、梨、香蕉、橘子等。吃清淡少油的膳食。清淡膳食既易于消化吸收,又利于胃病的康复。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