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毛圆线虫病(trichostrongyliasis)是由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寄生于人体十二指肠及空肠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轻者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或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有类似钩虫病症状,出现贫血,营养不良及胃肠功能紊乱等,毛圆线虫病常与钩虫病混合存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圆线虫有30多种,其中感染人体的有东方毛圆线虫(T.orientalis),艾氏毛圆线虫(T.axei),短毛圆线虫(T.brevis),蛇形毛圆线虫(T.colubriformis),突尾毛圆线虫(T.problurus),斯氏毛圆线虫(T.skrjabini)和透明毛圆线虫(T.vitrinus)等十余种,我国人体感染的主要是东方毛圆线虫,蛇形毛圆线虫及突尾毛圆线虫,毛圆线虫属虫体纤细如汗毛,淡白色透明,角皮有不明显的横纹,尖端圆钝,东方毛圆线虫雄虫长4.3~5.5mm,宽72~79mm,尾端有交合伞,由左右两叶组成,腹肋细小,侧腹肋及中腹肋粗大,后侧肋狭小,外背肋略呈“S”形,交合刺一对,末端有小钩,雌虫长5.5~6.5mm,宽约70mm,尾端稍尖,阴门位于虫体后1/6处,子宫内含卵5~15个,虫卵为椭圆形,(80~100)μm×(40~47)μm,卵壳薄,透明无色,与钩虫卵相似。

成虫主要寄生于胃下部及十二指肠,其次是空肠,雌虫产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虫卵在外界适宜温度,湿度的土壤中发育,孵出幼虫,经第二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可随食物达胃肠,经第三次蜕皮后侵入小肠黏膜下层,经4天后幼虫自黏膜层逸出,第四次蜕皮后头端插入黏膜,附着于肠壁发育为成虫,雌虫一般于20~30天内发育成熟产卵,毛圆线虫除寄生于人体外,也可寄生于绵羊,马,牛,驴,骆驼及兔等反刍动物。

(二)发病机制

毛圆线虫成虫寄生于胃下部和十二指肠,也可寄生空肠上段,所引起病理改变不甚显著,对人体的致病作用尚不清楚。

展开
预防

及时治疗病人和带虫家畜,控制传染源,认真搞好粪便管理,人、畜粪均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注意个人卫生,搞好环境卫生,食物在进食前应彻底煮熟;给农作物施肥时应戴防护手套、穿长筒靴。

展开
症状

腹泻,腹痛,腹胀,食欲缺乏,疲劳,乏力,骨质疏松,失眠,头昏


预后及临床症状轻重主要取决于感染程度及宿主营养状态,感染轻者多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者可有乏力,头昏,失眠,易疲劳,常有不同程度的食欲缺乏,腹胀,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大量成虫吸血可出现贫血,如与钩虫病合并者贫血常较重,文献报道,本病可有骨质疏松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减少。

展开
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常不超过10%~30%。

可采用大便直接涂片,或沉淀法,漂浮法提高检出虫卵阳性率,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见虫卵。

展开
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对贫血者,应给予铁剂治疗。常用硫酸亚铁,口服。严重贫血者,可选用右旋糖酐铁肌。  

2.病原治疗: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或双萘羟酸噻嘧啶等对毛圆线虫病都有较好的疗效。甲苯咪唑100~200mg,日服2次,连服3~4天。儿童、老年、体弱者剂量和疗程酌减。噻嘧啶(双萘羟酸噻嘧啶)10~20 mg/(kg?d),顿服或连服2天。对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者可采用联合疗法。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即使是后期重症,只要积极治疗仍能完全痊愈。

展开
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酸性作用明显的食物; 2.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具有驱虫作用的植物油脂。

忌吃食物

1.忌吃过于碱性的食物; 2.忌吃过于厚味的食物; 3.忌吃油炸的不宜消化的食物。


培养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捷径,预防主要是不要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牛、羊、鸡、鸭、兔等其它肉类食品,切忌吃生的未煮的淡水鱼、虾、螺、蟹,蛙、蛇等食物。从事螺肉加工的工人、厨师等人员要做好严格消毒、生熟分开等防护工作。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