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鞘棘皮瘤(pilar sheath acanthoma)1978年Mehrengan和Browhstein首先报告,大多常见于成人颜面,特别是上唇部。类似外根鞘上皮,组织病理出现较大的不规则分支性囊腔而与扩张孔不同。手术切除治疗。
病因尚不明。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饮食上忌暴饮暴食、进食过快。饮食要定时、定量,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不食用过硬、过烫食物。进食过于粗糙、过热过烫的食物。
结节,丘疹,色素性皮损
大多常见于成人颜面,特别是上唇部,表现为单个皮肤色结节,中央有孔样开口。皮损迅速增长,在3~8周内从1mm的斑疹或丘疹可发展到25mm大小半球形,圆屋顶形、皮肤色结节。结节表面可见平滑的火山口中央充以角栓。皮损光滑发亮与周围界限清楚,表面可见毛细血管走行。非典型角化棘皮瘤常见,有些类似脂溢性角化病或良性棘皮瘤,另一些则呈结节增殖性外观,火山口样凹陷。巨大角化棘皮瘤指直径大于2cm,常侵犯鼻和眼睑。甲下角化棘皮瘤罕见,有触痛,呈破坏性火山口状中央常致末端指骨损伤,甲下损害常不自然消退,且早期引起其下方的骨破坏。在放射线下其特点为新月状溶骨性缺损不伴发硬化症或骨膜反应。单发性角化棘皮瘤好发于曝光区,如面中部手背和臂部,其他如臀部、大腿部、阴茎、耳和头部亦可受累。女性手背部损害较少小腿部损害常见口腔黏膜罕见。多见于中老年,男较少见本病有趣的特点为迅速增长约需2~6周,继之在2~6周内保持稳定,最后在2~6周后自行消退,遗留轻度凹陷性瘢痕。但亦有一些损害需6个月到1年才能完全消退。据估计约5%的损害可复发。
组织病理:出现较大的不规则分支性囊腔而与扩张孔不同,在增生轻的部位,如扩张孔所见,多数肿瘤细胞分叶块团,从囊腔壁呈放射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有些部位肿瘤细胞在周围呈栅状排列和含有不同数量的糖原,因而类似外根鞘上皮。
本病虽可自愈,但不能预测其消退时间更重要的是本病与1级鳞癌即使活检后亦不易明确鉴别因此活检切除或刮除和电灼疗法直径小于2cm的损害,在大多数病例中是必要的。 损害内直接注射氟尿嘧啶溶液和损害内注射甲氨蝶呤(25mg/ml)0.5~1ml或肌注甲氨蝶呤25mg/周有效。博莱霉素(bleomycin)1ml加等量利多卡因损害内注射,可使损害在注射20天后消退。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宜吃食物
1、宜吃抗癌的食物; 2、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3、宜吃膳食纤维类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致癌的食物;如桂皮;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 3、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猪油、奶油、羊油。
1.不吃烟熏、火烤、烧焦、油炸的食物;不吃过期或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2.减少猪、牛、羊等红肉的摄入,避免过度肥胖。
3.控制食用盐和调料的摄入,少吃深加工食品。
4.不食用过硬、过烫食物。进食过于粗糙、过热过烫的食物。
5.忌暴饮暴食、进食过快。饮食要定时、定量,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