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链球菌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散发或流行,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少年儿童易患病,而1周岁以内及50岁以上者很少发病,此病不仅咽部有急性炎症表现,且对整个机体和其他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病因

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及其他化脓性链球菌,与溶血性链球菌带菌者接触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带菌率很高,约40%为乙型溶血型链球菌,全身及环境因素可为其诱因,如营养不良,过度疲劳,体质衰弱等身体抵抗力或免疫低下者易患此病,通过咳嗽,打喷嚏时飞沫传播或进污染食品后发病,链球菌主要以其毒素及代谢产物危害机体,如链球菌溶血素O及S,红斑毒素,链激酶,透明质酸酶及若干蛋白酶等,有的能直接破坏扁桃体组织的防御力,使病变容易扩散,或通过变态反应而引起并发症。

展开
预防

应加强卫生教育,锻炼身体,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常患咽炎,扁桃体炎久治不愈者,可考虑虑行扁桃体切除术,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相互传染。

一般预后良好,如无并发症发生,多于7~10天后痊愈,因此,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处理甚为重要,因其发生与否不受化学疗法或抗生素疗法的影响,发生以后可演变为慢性心脏瓣膜病变,将长期伤害身体健康。

展开
症状

白细胞增多,无力,扁桃体充血,呼吸困难,鼻塞,食欲不振,颈部淋巴结肿大,咽痛,增殖体肥大,发炎


本病起病急,全身及咽部症状较重,体温多在38~40℃,血液检验: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著,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此病较容易,但应注意并发症的诊断及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相鉴别,对小儿尤其重要。

感染发生后,粘膜急性充血肿胀,粘液腺分泌增多,粘膜表面覆有稠厚粘液,粘膜下血管及粘液腺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咽壁淋巴组织亦充血肿胀,严重者可见有白色点状渗出物,扁桃体充血肿胀,隐窝口内有脱落上皮,细菌及代谢产物和渗出液形成黄白色小点,如融合成片,则形成假膜,炎症侵入扁桃体实质,使整个扁桃体肿大,淋巴滤泡内有化脓现象,颈部淋巴结亦肿大。

起病急,始与上感症状相似,继之畏寒高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背及四肢酸痛,咽痛逐渐加剧,随炎症侵及的部位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咽侧束发炎时引起吞咽困难,疼痛,伴有耳痛,舌根淋巴组织发炎,则有剧烈的灼痛或刺痛,并向两耳放射,波及咽鼓管时则有耳闷,耳鸣及重听现象,如病变及侵及喉部,则有咳嗽,声嘶,呼吸困难等症状,小儿病情重,可发生惊厥,若伴有咽扁桃体急性感染时,可出现鼻塞,鼻腔及鼻后孔有粘液性分泌物渗出,小儿哺乳困难,易发生呛咳,检查见咽粘膜急性充血肿胀,尤以咽侧壁及咽腭弓后的粘膜肿胀为重,悬雍垂水肿下垂,松弛无力,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尤以下颌角下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

展开
检查

1.抗链球菌激酶试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链激酶,此酶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链球菌激酶抗体。

2.抗溶血性链球菌“O”试验 :是机体产生的以链球菌溶血素O为抗原的抗体。通过测定血清中的ASO抗体效价,来判断病人有无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3.耳、鼻、咽拭子细菌培养 :正常人中耳、鼻窦内应无细菌,即培养不出细菌;咽峡部培养应有口腔正常菌群,而无致病菌生长。

4.血常规 :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

展开
治疗

须卧床休息,多饮开水,进易消化食物。高热、咽痛及全身酸痛剧烈者,适当应用解热镇痛剂,如阿司匹林,口服,每次0.5g,每日2~3次。要注意隔离治疗,以防传染他人。咽部用复方硼砂液或生理盐水含漱,若用含有抗生素的溶液含漱或局部喷雾,效果更佳。发病初期可用1%碘甘油、10%弱蛋白银或1%~2%硝酸银涂擦咽壁,有助于炎症的消退。颈部淋巴结肿胀疼痛者,宜用热敷或理疗法消炎。全身用药甚为重要。目前认为:碘胺药对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的治疗,无明显效果。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治疗效果良好,故为治疗此病的首选药物。根据病情采用肌注或静脉给药,注射剂量及使用期,应视病情随时增减。对青霉素过敏或有抗药性者,可选用先锋霉素等药物治疗。此外,中成药如黄连注射液、牛黄解毒丸等,均有一定效果。

展开
护理

1、应少吃甜腻食物,可吃萝卜之类化痰食物,以防滋生痰液。

2、链球菌性咽炎时常有高热,应多喝水,可促使病毒从小便排出,有利于恢复健康。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2、宜吃清热解毒的食物; 3、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容易上火的食物,如油条、烤鸡、薯片;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 3、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粑、年糕。


一、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腻的食物。可吃粥、面条之类易消化食物。

二、注重添加蔬菜与水果,可吃橘子、甜橙、生梨、哈密瓜等。

三、忌食过硬和油煎香燥食物,减少咽部肿痛。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