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瘰疬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组织培养在暗处可产生黄色素为其特点,在30℃及37℃ 2~3周在罗氏培养基上产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长。若先在37℃培养3天再改在25℃培养可迅速生长,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临床表现为外伤后10天至数月发生肉芽肿性结节,也可呈类丹毒样外观,损害常为单发,无全身症状,抗酸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可以诊断。可自愈。抗生素及菌苗治疗可加快痊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 infection)的病原菌瘰疬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温暖潮湿,低pH,低溶解氧,高可溶性锌和腐质酸的土壤和水环境中存在,组织培养在暗处可产生黄色素为其特点,在30℃及37℃ 2~3周在罗氏培养基上产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长,若先在37℃培养3天再改在25℃培养可迅速生长,形成的菌落平滑湿润有黄色膜,遇光颜色不变,菌体较结核菌大,抗酸性也强,触酶反应呈强阳性,烟酸试验阴性,对磺胺,红霉素等敏感,对异烟肼及PAS耐药。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

展开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应早发现早治疗。

展开
症状

肉芽肿,结节,丹毒


外伤后10天至数月发生肉芽肿性结节,也可呈类丹毒样外观,仅有轻度疼痛,无其他自觉症状,结节不超过几厘米,可形成瘘管有脓液溢出,也可表面角化增生呈疣状,1年内愈后而留有瘢痕,损害常为单发,但若多处外伤亦可产生多发皮损,局部淋巴结可肿大,无全身症状。

展开
检查

真皮及皮下组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改变,浸润细胞为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在真皮上层为弥漫性,在中,下层则围绕皮肤附属器周围,有时虽可见到巨细胞样上皮样细胞,却无明显的结核结构及干酪样变,组织切片抗酸染色可见抗酸杆菌。

展开
治疗

(一)治疗

可自愈,用磺胺托嘧啶(磺胺甲氧嘧啶)、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有效的抗生素及菌苗治疗可加快痊愈。  

(二)预后  

可自愈。1年内愈后而留有瘢痕。

展开
护理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2.宜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 3.宜吃膳食纤维类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 2.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猪油、肥肉、羊油; 3.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年糕、粽子、米粑。


1.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豆类,蘑菇类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a、b、c的食物。

2.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