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表现为骨髓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常伴有髓外造血,主要在脾脏,其次为肝脏和淋巴结。典型临床表现为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脾脏显著肿大以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MF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MF有明显的原因,主要有CML、MDS,淋巴瘤、骨髓转移癌及弥漫性结核病等,而原发性MF病因不明。
近来发现,骨髓内纤维组织增多与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有关,当骨髓功能紊乱时,胶原纤维与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接触,促进PDGF和TGF-β释放,刺激纤维母细胞分裂,增生及Ⅲ型胶原的合成,骨髓中巨核细胞及其前期细胞明显增多,纤维组织增生同时与骨髓增生活跃有关,因为它不仅见于骨髓,也见于肝脾等髓外造血灶的周围,目前认为肝,脾,淋巴结内髓样化生并非骨髓纤维化的代偿,而系骨髓增殖症的表现。
积极对症治疗,给予支持疗法,预防并发症。
乏力,门脉高压,脾肿大,食欲减退,低热,高尿酸血症,上腹不适,骨痛,静脉血栓,硬化
本病起病大多隐袭,进展缓慢,开始多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常因脾肿大而就诊,主要症状为贫血及由脾大而引起的压迫症状,如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低热,出汗,骨痛以及左上腹不适等,少数可因高尿酸血症并发痛风及肾结石,也有合并肝硬化者,脾肿大,甚至巨脾是本病最显著特征,质多坚硬,表现光滑,并无触痛,1/2~3/4的患者同时伴有轻至中度的肝大,因肝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门脉高压症。
1.血象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片中可出现少量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有畸形,常见泪滴状或椭圆形红细胞,早期白细胞数升高或正常,一般在(10~20)×109/L,晚期白细胞数下降,70%的MF可见幼稚粒细胞,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极少见原始和早幼粒细胞,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约70%患者增高,血小板数在早期增高,随后逐渐减少,可见巨核细胞碎片和巨形血小板,血小板功能可异常。
2.骨髓象
由于纤维增生,骨髓穿刺困难且不易成功,常为“干抽”,在疾病早期,骨髓有核细胞,特别是粒系和巨核细胞增生,后期则增生低下,骨髓活检可呈现下列典型病理变化:早期增生活跃伴轻度网状纤维增生;中期为骨髓萎缩和网状纤维化,晚期为网状纤维化和骨质硬化。
3.肝,脾穿刺 示髓外造血。
4.X线检查 30%~50%患者显示骨质硬化征象,多见于盆骨,椎骨,肋骨及骨近端,表现为骨密度增高,小梁变粗各模糊,有不规则透亮区及骨髓腔变小。
5.ECT扫描 显示有效造血容积显著减少。
(一)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改善贫血及由巨脾引起的压迫症状。MF早期如症状不明显,一般无须特殊治疗或仅行对症处理。
1.输血治疗:中晚期患者贫血严重,可予输红细胞等治疗,以改善贫血,提高生活质量。
2.雄激素:雄激素可加速骨髓中幼红细胞的成熟及释放,可以改善贫血。常用制剂为达那唑200~400mg,3次/d,或十一酸睾酮(安雄)50mg,1次/d。
3.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改善MF合并的溶血性贫血有一定疗效,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用小剂量维持一定时间。
4.脾切除:由于切脾可改善症状,但可使肝迅速肿大,血小板增多,增加血栓形成可能性,因此,对本病脾切除应慎重。切脾指征有:
①脾肿大或脾梗死引起的压迫和疼痛症状,患者难以忍受。
②无法控制的溶血症状。
③并发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④有脾亢表现,输血量日趋增多。
5.脾区照射:可减轻症状,但作用短暂。
6.化疗:细胞毒药物可以阻止造血祖细胞的异常增生和逆转骨髓纤维化,应尽早应用。苯丁酸氮芥、白消安、羟基脲等,都可获得一定疗效。
7.干扰素:干扰素α具对抗PDGF的作用从而抑制骨髓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轻骨髓纤维化。常用剂量300万U,皮下注射, 1次/隔天,疗程不短于3~6个月。
8.骨化三醇(1,25-(OH2)-Vit D3;罗钙全) 可抑制巨核细胞增殖,并诱导髓细胞向单核及巨噬细胞转化,0.5~2.5mg/d,部分患者有效。
(二)预后
本病患者长短差异及大,自数周至20年以上不等,平均5~7年。自然病程平均5~7年。约28%最终演变为急性白血病。常见的死亡原因有感染(20%~60%),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出血等。
宜吃食物
1、饮食宜清淡、爽口; 2、饮食要节制。
忌吃食物
1、忌油腻食物;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山药、乌龟、香菇、猕猴桃、无花果、苹果、沙丁鱼、蜂蜜、牛奶、猪肝等等,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