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茎和包皮过长易在包皮下积聚由皮脂腺分泌物和脱落表皮所形成的白色豆腐渣样包皮垢,偶成结石,而且易致细菌感染,形成包皮阴茎头炎,包皮阴茎头炎反复发作的炎症刺激与阴茎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病亦可由细菌、真菌感染或药物过敏引起。
引起阴茎头包皮炎的主要原因是包茎或包皮过长,另外,不洁性交,药物刺激或过敏,也是致病的原因。
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时也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念珠菌性阴茎头炎是由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多因配偶患念珠菌性阴道炎而被感染,也可继发于糖尿病,年老体弱和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药及抗生素之后。
除生理性包茎,包皮过长,性成熟以后包皮垢刺激或少数机械损伤因素而发生龟头红肿,灼热的炎症改变。
感染性或可传染性疾病,除非感染因素所致的包皮龟头炎均属之,亦就是病原微生物为主导因素所引起的包皮龟头炎,其中以细菌性与真菌性感染为最常见。感染性男性包皮龟头炎的病原菌除少数毒素强的细菌(如淋菌)外,大多都为非致病性微生物 或低毒细菌往往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可成致病因素,故亦称条件致病菌引起的疾病。
过敏也可以引起本病。
应大力宣传有关卫生知识,包茎和包皮过长反复发炎,常引起包皮粘连,尿道口狭窄,造成排尿困难,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反复发作的炎症常是引起阴茎癌的主要因素。
预防措施
1.包茎早期作包皮环切术,是预防包皮阴茎头炎的主要措施。
2. 保持阴部清洁卫生,避免不洁性交、不服用过敏药物。
脓性分泌物,包皮过长,皮肤瘙痒,尿道痒感,热痛,阴茎瘙痒,反复感染,尿道口痒,包皮发白,阴茎勃起不硬
1.包皮过长或包茎史。
2.包皮龟头红肿热痛,排尿时加重。
3.包皮口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4.反复感染造成包皮龟头粘连甚至尿道口狭窄,排尿困难。
1.检查化验:念珠菌性龟头炎(包皮炎)可在病变的龟头、包皮上取材镜检或培养可找到念珠菌。滴虫性龟头炎可在分泌物上找到滴虫。
2.直接镜检:刮取阴茎龟头、冠状沟或包皮处皮损表面鳞屑作为待检标本。将待检标本用10%氢氧化钾或生理盐水制片,镜下可见成群的卵园形孢子和假菌丝,如找到较多的假菌丝时,说明念珠菌处于致病阶段。
3.染色检查:也可用革兰染色法,刚果红染色或PAS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其阳性率均比直接镜检法高。革兰染色,孢子和假菌丝染成兰色:刚果红和PAS染色,孢子和假菌丝则染成红色。
4.分离培养:涂片检查阴性的患者,可进行念珠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受检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接种时将试管培养基斜而割破少许,每管接种2-3处,每份标本接种2管。将培养基放入37℃温箱内孵育24-48小时后观察,可见大量乳白色菌落生长,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落涂片,直接镜检或染色后镜检,可见大量芽孢子,可初步诊断为念珠菌感染。
5.念珠菌抗体检查:用免疫双扩法或胶乳凝法可检出白色念珠菌抗体。
包皮阴茎头炎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本病常把其分为三型,即毒火郁结型、湿热生虫型和肝肾阴亏型三种。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予以不同的治疗。
(1)毒火郁结型
可见包皮和龟头红肿,有红斑、丘疹、水疱或溃烂,自觉疼痛,排尿不畅,伴有口舌生疮,急躁易怒。这是由于毒火郁结,不得宣泄所致。治疗宜清热、泻火、解毒。
(2)湿热生虫型
可见龟头部潮红,起水疱或糜烂,阴茎疼痛;实验室检查可见白色念珠菌或滴虫感染;多伴有阴部潮湿,阴部瘙痒,口苦,口粘,小便黄赤。这是由于湿热之邪下注肝经,生虫所致。治疗宜清热除湿,杀虫止痒。
(3)肝肾阴亏型
可见包皮和龟头有斑片或有肥厚,或硬化,一般没有瘙痒和疼痛,可伴有腰酸、早泄等症状。这是由于湿热或湿毒伤及肝肾之阴所致。治疗宜滋补肝肾为主。
包皮阴茎头炎西医治疗方法
包茎和包皮过长反复发炎,常引起尿道口狭窄,造成排尿困难。更严重引起阴茎癌的主要因素。对于包茎,应早期作包皮环切术。
1.用1:5000高锰酸钾液浸洗阴茎,每天1~6次,每次30分钟。
2.应用抗生素。
3.如引流不畅,可作包皮背侧纵切。
4.过敏性包皮阴茎头炎,停用致敏药物,局部敷可的松软膏并服用抗过敏药物。
术后防治
1.术后鼓励患者及时排尿,以免发生尿潴留。
2.按照医嘱用药消炎。
3.术后2-3月内睡前可适当服镇静剂,年轻人还应服用乙稀雌酚。以免阴茎勃起引起疼痛和出血。
4.保持会阴部清洁,术后部分患者包皮局部可有不适感,应禁止抓搔,大小便后均应擦洗干净,防止局部污染。
包皮过长要经常翻转清洗,如经常发炎,也要施行包皮环切术。
宜吃食物
1、多食用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2、饮食要多样化,杂食五谷粗粮; 3、宜食易于消化而质地较软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应忌食或少食刺激性饮食; 2、不宜食用香燥煎烤的食物; 3、忌食油腻、生冷及热性食品。
包皮阴茎头炎的食疗方(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1)赤小豆50g,粳米500g,煮粥食用,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2)鲜香椿叶250g,洗净,切碎,调面糊和食盐少许,素油500g,烧热,把糊料放入油中,炸黄捞出,食之。能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3)新鲜绿豆芽适量,素油炒,拌以食盐及调料,佐餐食用,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4)丝瓜1条,粳米50g,白糖适量。先煮粥至半熟,入丝瓜待粥煮熟,去丝瓜加糖,食粥,可清热解毒,凉血消痈。
(5)绿豆50g,粳米100g,共煮粥服食,能清热解毒,消水肿。
(6)猪蹄4只洗净,加葱50g,食盐适量,放入锅中文火炖煮至熟烂,分顿吃肉喝汤,有解毒消肿之功效。
(7)银花15g,绿豆衣10g,代茶饮用,有清热解毒、消肿作用。
(8)冬瓜饮:嫩冬瓜(约500g)1个,洗净带绿皮切成片,加水适量,少许食盐、调料,煮熟食用,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9)银花、茅根各适量,煎煮代茶饮用,有清利湿热、解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