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化脓性乳腺炎是乳腺炎的一种,绝大多数发生在哺乳的产妇,尤以初产妇多见。发病多在产后2~4周。常表现为乳房内积乳脓肿,乳房内积乳脓肿可表现为局部疼痛与肿块,但常无局部的红、肿与搏动性疼痛,也无发热等全身表现。治疗以切开引流,排出积脓为主。关键在于防治乳汁淤积,同时幸免乳头损伤,并维持局部清洁。妊娠后期应经常用温肥皂水洗净两侧乳头,如乳头内陷,一般可藉经常挤捏、提拉矫正之。哺乳后应清洗乳头。发觉乳头有破损或破裂,要及时治疗。注意婴儿的口腔卫生并及时治疗其口腔炎症。

病因

乳汁淤积(30%):

哺乳时未将乳汁吸净或乳头内陷妨碍哺乳。乳汁淤积症是哺乳期因一个腺叶的乳汁排出不畅,致使乳汁在乳内积存而成,临床上主要表现是乳内肿物,常被误诊为乳腺肿瘤。

细菌入侵(20%):

乳头破损或皲裂,细菌从裂口进入引起乳腺腺体感染,医院内病菌通过婴儿鼻咽部在哺乳时直接侵入乳腺管。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表现为产褥期发热,乳房局部肿胀疼痛,检查乳房发现界限不清肿块,明显触痛,表面皮肤红热;炎症继续发展,进而形成脓肿,腋下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展开
预防

化脓性乳腺炎的预防关键在于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破损,保持清洁,妊娠期经常用温水、肥皂擦洗乳头,有乳头内陷者及早纠正,哺乳时一定要将乳汁吸空,可借助吸奶器或按摩协助排出。乳头破损或皲裂时应及时治疗。

展开
症状

乳房胀痛,乳头皲裂,乳房肿块,脓肿,高热


常表现为乳房内积乳脓肿,乳房内积乳脓肿可表现为局部疼痛与肿块,但常无局部的红、肿与搏动性疼痛,也无发热等全身表现,脓毒血症和菌血症病程进入急性化脓性乳腺炎阶段,病人可并发脓毒血症和菌血症。此时病人持续高热,而且面色潮红。可出现移动性脓肿,乳房瘘管脓肿形成期,脓肿可向内或向外破溃,形成皮肤破口和乳腺瘘管。

展开
检查

1、乳房检查首先应观察乳腺的发育情况,两侧乳房是否对称,大小是否相似,两侧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上,乳头是否有回缩凹陷;乳头、乳晕有无糜烂,乳房皮肤色泽如何,有无水肿和橘皮样变,是否有红肿等炎性表现,乳腺区浅表静脉是否怒张等。

2、取仰卧位触诊,同侧乳房下垫一枕头,同侧的手举过头部,使乳房均匀地摊在胸壁上使手指易触到深部的乳腺癌,应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掌面而不是指尖进行触诊。触诊的方式应取转圆圈的方式,从乳头向外横向转动,检查伸到腋下的乳腺尤其重要。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一般升高。初期B超无明显变化,晚期可有脓腔形成。

展开
治疗

未形成脓肿期的治疗:

(一)患侧乳房暂停哺乳,以免影响婴儿健康,同时采取措施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去除乳汁淤积因素。

(二)局部理疗、热敷,有利于炎症早期消散。

(三)局部封闭:可促使早期炎症消散。

(四)中医药治疗:以舒肝清热、化滞通乳为主。

(五)全身抗感染:应用抗生素。

脓肿形成期的治疗:

治疗以切开引流,排出积脓为主。关键在于防治乳汁淤积,同时幸免乳头损伤,并维持局部清洁。妊娠后期应经常用温肥皂水洗净两侧乳头,如乳头内陷,一般可藉经常挤捏、提拉矫正之。哺乳后应清洗乳头。发觉乳头有破损或破裂,要及时治疗。注意婴儿的口腔卫生并及时治疗其口腔炎症。要养成定时哺乳,婴儿不含乳头而睡等良好的哺乳习惯。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淤积,可借吸乳器或推拿帮助排空乳汁。

展开
护理

1、饮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保证足够液体入量。

2、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并适当运动。

3、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哺乳期卫生习惯,保持乳房清洁,勤更衣,定期沐浴。

4、促进局部血循环:局部热敷或用宽松的胸罩托起两侧乳房,以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5、早期按摩和吸乳是避免转成脓肿的关健。患者或家属可用手指顺乳头方向轻轻按摩,加压揉推,使乳汁流向开口,并用吸乳器吸乳,以吸通阻塞的乳腺管口。吸通后应尽量排空乳汁,勿使壅积。

6、哺乳期要保持乳头清洁,常用温水清洗乳头;定时哺乳,每次应尽可能将乳汁排空,如乳汁过多,婴儿不能吸尽,应借助吸乳器将乳汁排空;发热,体温达39摄氏度时不宜吸乳。

7、情志不畅亦与本病有关,要劝导病人解除烦恼,消除不良情绪,注意精神调理。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食用藻类; 2、宜食清淡食物; 3、宜食行气散结之品; 4、宜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 5、宜吃大豆食品对乳房健康大有裨益。

忌吃食物

1、要少吃高脂肪食物; 2、忌食辛辣刺激性调味品或食物; 3、少饮咖啡,少喝酒; 4、少吃油炸食品; 5、少吃或者不吃蜂蜜。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