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皮肤表浅角质层慢性的真菌轻度感染,常无症状,或只有轻度瘙痒。此病是由嗜脂酵母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所引起的。慢性感染、营养不良等,都可诱发本病。症状表现起初为许多细小点,很快斑点上的脱悄区扩大,融合成环状,颜色一般呈黄棕色或暗棕色,可出现粟粒、黄豆乃至指甲大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疹,表面覆有极薄糠状鳞屑。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圆形糠秕孢子菌已被证实为本病的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皮肤多汗,卫生条件差,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该菌可由腐生性酵母型转让化成致病性菌丝型,而引起皮肤发病。病原菌为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又称花斑癣菌。花斑癣菌为人体皮肤的正常菌群。有报道曾从92%正常人的头皮上分离出。其他带菌部位有背、躯干、四肢、面部等。儿童带菌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带菌率越高。花斑癣菌平时腐生于角质层的表层,为孢子形态。在某些条件下,会从孢子相转变为菌丝相,具有感染力,侵犯周围组织产生损害。诱发因素包括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质激素,皮肤使用油脂类制剂、慢性感染、营养不良、细胞外糖原沉着、家族遗传等。但临床上最常见的因素是高温和多汗。

花斑癣全球分布。在温带地区常见于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十分流行。墨西哥、印度、古巴等很多国家居民发病率高达50%。我国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患者多为成人,男性多于女性。由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不感染动物。

花斑癣菌具嗜脂性,所以皮损多分布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花斑癣菌能产生对黑素细胞有抑制作用和细胞毒作用的二羟酸,从而使花斑癣损害呈现色素减退。亦有人认为是因为花斑癣菌及其代谢产物能阻止阳光透入局部皮肤而干扰了局部皮肤黑素形成所致。

从人体皮肤中能分离出两种形态的花斑癣菌,称正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 orbiculae)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 ovale)。现一般认为它们是同种异名。

(二)发病机制

花斑癣菌具嗜脂性,所以皮损多分布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花斑癣菌能产生对黑素细胞有抑制作用和细胞毒作用的二羟酸,从而使花斑癣损害呈现色素减退。亦有人认为是因为花斑癣菌及其代谢产物能阻止阳光透入局部皮肤而干扰了局部皮肤黑素形成所致。

展开
预防

1.一级预防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洗内衣裤。

(2)合理营养,因营养不良可诱发本病,对于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并预防本病。

2.二级预防

(1)花斑癣患者若不医治,可多年不愈,但只要认真对待,坚持用药也是较易治愈的,因为花斑癣菌生长在皮肤的最浅表层,外用的抗真菌药物均能奏效,一般可搽25%~40%硫代硫酸钠溶液,用后5min再搽3%稀盐酸溶液,搽药前最好先用热水肥皂洗去鳞屑,亦可用10%冰醋酸溶液,1%克霉唑,益康唑霜或酊剂,每日用药2次。

(2)为防止愈后复发,宜在病损痊愈后再用药2周,同时穿用防霉菌衫裤,既可辅助治疗又有预防作用。

(3)Borelli D等报道,口服酮康唑(广谱抗真菌剂)不但能治疗花斑癣,而且亦能预防其复发。

(4)在治疗期间患者使用过的衬衣,衬裤,被单,枕套等都要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可用煮沸消毒(15~30min),或用开水烫洗后曝晒,以及用福尔马林熏蒸等消毒。

展开
症状

瘙痒,丘疹,腹股沟痒,斑疹,背部出现小水泡,鳞屑


初起为许多细小斑点,很快其上脱屑区扩大,融合成环状并可见脱色斑点。损害颜色随患者的肤色而异,且与日晒、病情轻重等有关。有时可呈黄棕或暗棕色斑片,在黑皮肤上则呈淡灰色,极难辨认。有时位于毛孔周围,呈丘疹性损害,很少有炎症反应,好发于胸、背及腹部。在热带地区黑色婴儿中有时可见一种临床变型,损害起于尿布部位并很快发展使局部明显脱色,这型即为白色花斑癣或寄生性脱色斑。一般皮损以着色性斑及(或)脱色斑为主,可有痒感,出汗后更为明显。

展开
检查

1、血常规: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

2、肝功能检查: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以反映肝脏功能基本状况。由于肝脏功能多样,所以肝功能检查方法很多。具体做哪项检查,应结合病史和症状选择一组或其中几项检查,有助于肝功能的诊断及评价。

3、标本涂片染色,鳞屑直接镜检可见短杆状菌丝和圆形孢子。

4、皮肤病特殊检查。

展开
治疗

花斑癣西医治疗方法

局部使用角质剥脱剂或其他抗真菌制剂,如复方雷琐辛搽剂或咪康唑霜等。或用20%~40%硫代硫酸钠搽剂,每天2次,连续2周。   

大面积花斑癣宜口服酮康唑,每天200mg顿服,连服10天。氟康唑每天50 mg顿服,连续10天。伊曲康唑每天200mg顿服,连服5~7天。   

治疗后遗留的色素减退恢复至正常肤色较慢,照射紫外线可加速恢复。   

花斑癣易复发或再感染。皮肤应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患者使用过的内衣裤、汗衫、被单、枕套等应煮沸消毒,或用甲醛(福尔马林)熏蒸。   

花斑癣中医治疗方法   

1.讲究卫生,勤淋浴更衣,防止过度出汗,被褥应经常曝晒。   

2.雄黄解毒散30g加入百部酒120ml,摇匀外擦,每日2~3次。   

3.土槿皮10g,丁香10g加于50%~70%酒精100ml中浸泡1周后外擦。   

4.Ⅱ号癣药水外擦,每日2~3次。   

5.密陀僧散干扑,每日2次。   

6.沐浴疗法:硫黄浴、明矾浴,焦油浴均可选用。   

7.紫外线照射、日光浴均有一定疗效。  

附:Ⅰ号癣药水:土槿皮300g,大枫子肉300g,地肤子300g,蛇床子300g,硫黄150g,白鲜皮300g,枯矾150g,苦参300g,樟脑150g。50%酒精20000ml。将土槿皮打成粗末,大枫子肉捣碎,硫黄研细,枯矾打松,用50%酒精浸泡。第1次加8000ml,浸2天后,倾取清液;第2次加6000ml,再浸2天,倾取清液;第3次再加6000ml,去渣取液。将3次浸出之药液混和,再以樟脑用95%酒精溶解后,加入药液中,候药液澄清,倾取上层清液备用。   

Ⅱ号癣药水:米醋1OOOg,百部、蛇床子、硫黄各240g,土槿皮300g,白砒6g,斑蝥60g,白国樟36g,轻粉36g(或加水杨酸30g,冰醋酸100ml,醋酸铝60g)。先将白砒、硫黄、轻粉各研细末,再同其余药物和米醋浸在瓶中或缸中,待1周后使用。

预后   

当除去鳞屑或皮损痊愈时,留有暂时性的色素减退斑。病程慢性,一般冬天消退,夏天又发。

展开
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 ,不要长时间穿被汗水渍湿的衣服,衬衣要勤换,不借别人的衬衣穿。

2、此外,在闷热的环境中工作结束后,要用肥皂洗澡。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抗真菌的食物; 2.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宜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2.忌吃腥发的食物; 3.忌吃刺激性的饮料。


花斑癣饮食宜忌

多吃新鲜蔬菜和大蒜,有利花斑癣康复。

1.平素忌食辛热刺激性食物,如挂皮、辣椒、胡椒等,慎用酒类、咖啡、可可等饮料,以免加重皮损。   

2.少吃甜食,限制脂肪类食物,如巧克力和油炸食物,以免皮脂分泌增多而加重本病。   

3.忌吃鸡、羊、蟹、虾与猪头肉等发物。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