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喉炎是指喉部粘膜的一般性病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炎症。因病变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喉炎、肥厚性喉炎和萎缩性喉炎。依病因和临床经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急性与慢性。临床上则以急性卡他性喉炎为多见,且常与咽炎并发。

病因

病因:

感染(30%):

急性喉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结果。下呼吸道感染的脓性分泌物与喉部长期接触,亦易发生慢性喉炎。鼻、鼻窦、咽部的感染亦是喉部慢性刺激的来源。

外界刺激(30%):

吸入有害气体如工业气体、吸烟、化学粉尘均易引起声带增厚。用声过度,发声不当。常见于教师、演员、歌唱家等。

慢性病(30%):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心、肾疾病,糖尿病,风湿病等)使血管舒缩功能发生紊乱,喉部长期淤血,可继发慢性喉炎。

发病机制:

1、慢性单纯性喉炎:喉粘膜弥漫性充血,红肿,声带失去原有的珠白色,呈粉红色,边缘变钝,粘膜表面可见有稠厚粘液,常在声门间连成粘液丝。

2、肥厚性喉炎:喉粘膜肥厚,以杓间区较明显,声带也肥厚,不能向中线靠而闭合不良,室带常肥厚而遮盖部分声带,杓会厌襞亦可增厚。

3、萎缩性喉炎:喉粘膜干燥、变薄而发亮,杓间区、声门下常有黄绿色或黑褐色干痂,如将痂皮咳清,可见粘膜表面有少量渗血。声带变薄。其张力减弱。

展开
预防

(一)及时治疗急性喉炎,防止演变成慢性。

(二)防止过度用嗓,对于教师,文艺工作者要注意正确的发声方法,感冒期间尤须注意。

(三)加强劳动防护,对生产过程中的有害气体、粉尘等需妥善处理。

(四)在急性期应及时选用抗病毒,抗菌药物治疗,勿使转为慢性。在慢性期抗菌药物一般是不需要的,不要听到“炎”字就一定要用抗菌素。

(五)治疗鼻,口腔,下呼吸道疾病,包括病牙。

(六)勿饮烈性洒和吸烟,饮食时避免辛辣,酸等强烈调味品。

(七)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结合生产设备的改造,减少粉尘,有害气体的刺激。

(八)生活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及时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保持每天通便,清晨用淡盐水漱口或少量饮用(高血压,肾病者勿饮盐开水)。

(九)适当控制用声。用声不当,用声过度,长期持续演讲和演唱对咽喉炎治疗不利。

展开
症状

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喉痒咳嗽,喉部有痰,喉咙溃疡


(一)、声嘶哑是最主要的症状,声音变低沉、粗糙,晨起症状较重,以后随活动增加,咳出喉部分泌物而逐渐好转,次晨又变差,禁声后声嘶减轻,多讲话又使症状加重,呈间歇性,日久演变为持续性。

(二)、喉部分泌物增加,常觉得有痰粘附,每当说话,须咳嗽以清除粘稠痰液。

(三)、喉部干燥,说话时感喉痛。

展开
检查

1.可行咽部分泌物检查。

2.声哑及喉部不适感。局部检查可见以下改变。

(1)慢性单纯性喉炎可见喉粘膜弥漫性充血,声带失去正常光泽,呈浅红或暗红色,也可在其卜看到舒张的血管纹,声带边缘增厚,喉腔常有分泌物附着。

(2)肥厚性喉炎可见喉粘膜呈暗红色,声带增厚,室带明显增厚,甚至在发音时可以遮盖室带,喉腔内可见有分泌物附着。

(3)结节性喉炎可见在两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的边缘有对称的小结突起,色白,如粟米大小,基部略红,发声时两声带不能紧密闭合。

展开
治疗
展开
护理

1、生活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及时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保持每天通便,清晨用淡盐水漱口或少量饮用(高血压,肾病者勿饮盐开水)。

2、适当控制用声。用声不当,用声过度,长期持续演讲和演唱对咽喉炎治疗不利。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2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3宜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的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容易上火的食物。


治疗喉炎常用以下茶方:

方一:罗汉果茶

[适用]适于痰火喉痛患者饮用。

[配方]罗汉果15克,绿茶1克。

[用法]将罗汉果切碎,与茶叶同放入茶杯,冲入沸水,加盖闷泡15分钟,代茶饮用。每日剂,可频频冲泡饮服,连服7-15日痊愈。

[功效]清热化痰,润喉止渴。

方二:夏枯草茶

[适用]适于喉炎患者饮用。

[配方]夏枯草6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茶杯,冲入沸水,加盖闷泡15分钟,代茶饮用。每日剂,可频频冲泡饮服,连饮7-15日痊愈。

[功效]散郁结,润喉。

方三:薄荷杏仁茶

[适用]适于喉炎患者饮服。

[配方]薄荷6克,炒杏仁9克,桔梗6克,胖大海6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茶杯,冲入沸水,加盖闷泡15分

钟,代茶饮用。每日剂,频频饮用,连饮7-15日痊愈。

[功效]止咳平喘,利咽润喉,清热解毒。

方四:润喉茶

[适用]适于喉炎患者服用。

[配方]王不留行30克,蒲公英30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盛有沸水的保温瓶内,浸泡15分钟,倒入茶杯,待温代茶饮用。每日剂,分数次饮服,连服7-15日痊愈。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润喉。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