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周围仅有一层较薄的皮质骨包绕。人体站立时,跟骨位于最低位,受重力影响血液回流缓慢,有利于细菌在该骨停留繁殖,特别在跟骨体部中心,骨小梁稀少的三角区,含有丰富的骨髓,是跟骨结构的薄弱处,因而是跟骨血源性骨髓炎易发部位。
人体站立时,跟骨位于最低位,受重力影响血液回流缓慢,有利于细菌在该骨停留繁殖。
成人骨骺闭合后,血源性骨髓炎则多发生于红骨髓集中的椎骨,髂骨或跟骨,在该处形成病灶,并向四周扩展,由于跟骨骨膜紧密而坚固地附着其上,故在脓肿穿破前很少形成较大的骨膜下脓肿,穿破皮质后很容易形成窦道。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受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足跟痛,足跟淤血,高热,脚外侧疼,脚后跟长骨刺
本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常伴有高烧,跟骨肿胀,由于骨内压增高,跟骨剧烈痛,压痛及叩痛,早期断层摄片或CT扫描可见局灶性密度降低区,由于该处为松质骨,血运丰富,很少有死骨形成,随病变进展,可有较多钙质沉着及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可用断层摄片和CT扫描。
早期断层摄片或CT扫描可见局灶性密度降低区,由于该处为松质骨,血运丰富,很少有死骨形成,随病变进展,可有较多钙质沉着及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在患骨髓炎后,骨膜被剥离的少,包壳形成的也少,而穿孔的居多 ,加上局部软组织少,血供差,死腔很难愈合。
本病与其他部位急性骨髓炎相同,除应用有效广谱抗生素外,早期开窗引流,减低骨内压以防感染扩展。对病灶轻轻刮除,不可用力搔爬,否则会过多损伤骨松质,并形成较大骨腔,或使病灶扩大。跟骨为人体负重单元,故术后不宜过早活动,待新骨形成后方可负重行走。
跟骨骨髓炎采用常规的足部切口及手术方法,疗法常不满意,足内侧或外侧切口仅用于软组织脓肿,或跟骨急性骨髓炎“开窗”引流。而在慢性跟骨骨髓炎应采用特殊的足跟跖面切口。通常在足跖面作切口是禁忌的,这是因为足底瘢痕可引起负重时疼痛,而采用Gaenslen切口显露,即在足底跟部确切的正中线作一纵行切口。起自第五跖骨基底水平,向后直至跟腱远端,纵行劈开跟骨,清除病灶。如此治疗跟骨难以治愈的跟骨慢性骨髓炎,不仅引流十分充分,治愈率高,而伤口愈合后,两侧皮瓣内翻,并形成跟垫,负重时没有疼痛。即便偶尔出现跟部跖面不平,通过垫鞋垫,一般不会影响走路。
一般护理
(1)急性骨髓炎症期,尤其是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寒战、脉快、头痛等,要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等病情变化,有高热休克者,给予氧气吸入,激素治疗和人工冬眠,有昏迷者应专人护理。
(2)体温高于39.5℃者,需要给予物理降温,用冰敷或用酒精擦浴,如用药物降温时,可以大量出法,要注意有否出现虚脱,同时应及时擦洗及更换清洁干燥的衣裤,以免受凉。
(3)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一般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随时给病人饮水或果汁,必要时适当补液,纠下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4)抬高患肢,下肢用枕垫起,上肢用三角巾悬吊,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为了限制患肢活动,减少疼痛和减轻炎症,防止病理性骨折,一般用石膏托或皮肤牵引固定患肢。石膏固定及牵引要注意肢体血液循环,凡发现肢体皮肤发紫、发冷、肿胀、麻木等,说明有血液循环障碍,应找医生及时处理。伤口分泌物过多,脓血透过石膏,使石膏软化 破坏等,应及时更换石膏或开窗更换敷料。
(5)注意观察邻近关节有无出现红、肿、热、痛等情况或全身其他部位有无病灶转移的征象。因为当脓液穿过干骺端进入关节腔时,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或炎症扩散,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肺脓肿等,若诊断穿刺证实有脓液者,常需切开排脓减压,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充他引流。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床单清洁,注意对伤口的隔离和敷料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6)气血不足者,除同服气血双补药物外,还就选用肌收口散,撒于创口内,使肉芽生长,而逐渐愈合。腐生肌膏。
宜吃食物
1、多食用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2、饮食要多样化,杂食五谷粗粮; 3、宜食易于消化而质地较软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应忌食或少食刺激性饮食; 2、不宜食用香燥煎烤的食物; 3、忌食油腻、生冷及热性食品。
根据最近的研究成果,跟骨骨髓炎病人需要补充锌、铁、锰等微量元素。这几种元素,有的参与组成人体代谢活动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胶原和肌红蛋白的原料。经测定,得了跟骨骨髓炎后病人体内上述物质的血清浓度均明显下降。因此,病人需要适当补充,可能有利于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