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亦为老年人常见的损伤。由于转子部血液循环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故其预后远较股骨颈骨折为佳,在转子间骨折病人中,牵引治疗组病死率达34.6%,而内固定组病死率为17.5%。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手术合并症的发生大大减少。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为首选方法。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则往往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破坏。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下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椎体受折刀力的作用而发生压缩性骨折(传导作用)。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受伤有1至2个星期的患者,饮食需清淡、易吸收和消化,应多给他们食用一些蔬菜、水果、鱼汤、蛋类、豆制品等,而且应以清蒸或者炖熬为主,少吃香辣、油腻和煎炸的食物。特别是可以多吃蜂蜜和香蕉等,因为卧床患者大都会出现大便秘结等症状,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排便。
剧烈疼痛,粉碎性骨折,髋内翻,下肢短缩
转子间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骨质疏松的发生速度在骨小梁较快,在股骨矩则较慢,在发展速度快的骨下梁与发展速度慢的股骨矩的接合部是骨质最薄弱处,因此易发生转子间骨折。受伤后,准子区出现疼痛,肿胀、淤斑、下肢不能活动,检查发现转子间压痛,下肢外旋畸形明显,可达90度,有轴向扣痛,测量可发现下肢短缩。X线拍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
X线摄片应包括正、侧位,井须包括邻近关节,有时须加摄斜位、切线位或健侧相应部位的x光片。仔细阅读x光片后应辨明以下几点:
(1)骨折是损伤性或病理性。
(2)骨折是否移位,如何移位。
(3)骨折对位对线是否满意,是否需要整复。
(4)骨折是新鲜的还是陈旧的。
(5)有否临近关节或骨伤损伤。
1、严重创伤现场急救的首要原则是抢救生命。如发现伤员心跳、呼吸已经停止或濒于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昏迷病人应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其口咽部异物,病人有意识障碍者可针刺其人中、百会等穴位,开放性骨折伤员伤口处可有大量出血,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严重出血者若使用止血带止血,一定要记录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每隔30分钟应放松1次(每次30至60秒钟),以防肢体缺血坏死。如遇以上有生命危险的骨折病人,应快速运往医院救治。
2、开放性伤口的处理除应及时恰当地止血外,还应立即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包扎伤口,以防伤口继续被污染。伤口表面的异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伤口,以免污染深层组织。有条件者最好用高锰酸钾等消毒液冲洗伤口后再包扎、固定。
3、严重外伤后,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休克,因此应给予必要的止痛药。如口服止痛片,也可注射止痛剂,如吗啡10毫克或杜冷丁50毫克。但有脑、胸部损伤者不可注射吗啡,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术后护理
1 吸氧:从手术室回病房后,常规给病人鼻管吸氧6h,氧流量为2~3ml/min。必要时心电监护24h,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
2 患肢处理:患者返回监护室时,取平卧,患肢外展中立位,保持外展30度。在患肢膝后垫1个三角垫,使关节屈曲5~10度,在膝下至踝关节上垫1个长方形皮垫,既能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防止患肢肿胀,又能将足跟悬空,防止跟腱处皮肤受压破损。由于内固定牢固,绝大多数病人术后不用皮牵引。
3 负压引流管:返回病房时,值班护士将术中放置的引流管连接到一次性负压吸引袋上。术后短时间引流量过大时,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护士发现后应及时向医生反映,给予相应处理。术后24h引流量小于50ml时可以拔管,引流管放置时间最长不能超过72h,以减少感染机会。
4 饮食护理:术后6h可以进食,开始进食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如小米粥、菜汤等,便于消化吸收。术后不宜食过多的奶制品,以免引起腹胀。鼓励病人术后早期坐起,以促进肠功能恢复,改善食欲。
宜吃食物
1、宜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2、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
忌吃食物
1、忌烟、酒、咖啡、可可;2、忌辛辣、燥热动血的食物;3、忌霉变、油煎、肥腻食物。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