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可病毒疹(ECHO virus eruption)是由ECHO病毒引起的发疹性疾病。 本病由人肠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 virus)引起,该病毒体积极小,直径20~30nm,已有38个血清型,常寄生于人体肠道中,通过粪便及口腔分泌物传播。
本病由人肠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 virus)引起,该病毒体积极小,直径20~30nm,已有38个血清型,常寄生于人体肠道中,通过粪便及口腔分泌物传播。
已证实引起皮疹的ECHO病毒中有1,2,4,5,8,9,14,16,18,23,30,32型,其中以4,9,16三型引起多形性皮疹。
注意个人卫生,改善饮水和食品卫生,避免在不洁水中游泳,加强环境公共卫生,灭蝇,接触患者的婴儿可注射丙球蛋白,有一定预防作用。
恶心,腹泻,脑膜炎,斑丘疹,疱疹
ECHO病毒儿童感染在临床上多样,通常表现以下几个症候群:脑膜炎,脑炎和瘫痪性疾病,心肌炎,心包炎,疱疹性咽峡炎,出疹性发热,胃肠炎,呼吸道感染等,潜伏期4天,起病时多有上呼吸道症状如中等度发热,咽痛,流涕,咳嗽等,及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皮疹多数在发热时出现,可在起病开始即出现或在发病1~2天后出现,也可在热退后出疹,与幼儿急疹相似,皮疹呈多形性,数量分布不定,多见风疹样红色斑丘疹,无痒感,消退后无色沉斑,常出现在面颈部,四肢,躯干,偶波及掌跖,ECHO-9型为出血性紫癜样皮疹,ECHO-9,16在口颊黏膜出现灰白色黏膜疹,破后成溃疡,ECHO-16型,可有脐窝状水疱,口腔黏膜可见小溃疡,本病夏秋季发病较多,以小儿为主,一家可多人发病。
本病表现复杂,易误诊,确诊应根据临床上出现典型综合征,以咽拭子和粪便中重复分离到同一ECHO病毒,脑脊液,胸腔积液,骨髓,疱液,血液中均可分离出同一病毒,疾病恢复期3~4周血清中出现特异IgM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一般采用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多种混合多价血清快速灵敏。
1.病毒分离:大多数埃可病毒可用猴肾细胞培养分离,如加用人胚肺细胞株W1~38则效果更好。
2.血清学检查: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有诊断价值,中和实验是最常使用的病毒鉴定方法,部分血清型如3,6,7,11~15,19~21,24,29型可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诊断,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RNA是快速敏感的方法。
3.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多种混合多价血清快速灵敏。
治疗
尚无特殊疗法。皮疹对症处理。对易感的婴幼儿可注射丙球蛋白3~6ml,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可干扰本病毒的感染ECHO-3,4,69,11型减毒活疫苗正在研制中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严重感染可能有效,婴幼儿腹泻也有导致脱水及酸中毒的可能,须酌情给予输液治疗。
预后
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者外,一般预后良好,恢复完全而罕见有后遗症。
急性期禁食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使肠完全休息。必要时由静脉输液,以防失水过多而脱水。
宜吃食物
1.宜吃补肾健脾的杂粮粥; 2.宜吃含有维生素丰富的蔬菜; 3.宜吃含有纤维素方法粗粮。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性的蔬菜;2.忌吃苦寒,生冷的水果; 3.忌吃发性的肉食。
注意饮食:
1.清淡流质不需禁食者,发病初宜给清淡流质饮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汤、薄面汤等,以成为主。早期禁用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流质饮食。有些患者对牛奶不适应,服牛奶后常使腹泻加重。
2. 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烂面条、面片等。
3.选择合适饮食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供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饭。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如面条、粥、馒头、烂米饭、瘦肉泥等。仍应适当限制含食物纤维较多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
4. 补充维生素注意复合维生素B和C补充,如鲜桔汁、果汁、番茄汁、菜汤等。
5. 饮食禁忌禁酒,忌食肥肉、坚硬及含食物纤维较多的蔬菜、生冷瓜果、油脂多的点心及冷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