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在正常人的分泌物中有时亦能分离到该菌,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主要表现为慢性肺部感染,儿童表现为淋巴结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AIDS)呈播散性感染,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联合用药疗效较好。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因多存在于病灶处的细胞内而得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长约1~2μm,呈球形,22~42℃均能生长,2~3周形成小而光滑,扁平的菌落,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在正常人的分泌物中有时亦能分离到该菌。

(二)发病机制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展开
预防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展开
症状

腹泻,盗汗,腹痛


主要表现为慢性肺部感染,儿童表现为淋巴结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AIDS)呈播散性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脑病,腹痛,腹泻和贫血,皮肤表现类似结节样麻风,免疫抑制患者可见脓肿或溃疡。

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

展开
检查

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

展开
治疗

(一)治疗

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利福平治疗3周后,皮损可完全消退,联合用药疗效较好。   

(二)预后   

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利福平治疗3周后,皮损可完全消退。

展开
护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2.宜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 3.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腥发的食物:如鲢鱼、羊肉、鲤鱼; 2.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奶油、猪油、肥肉; 3.忌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花椒。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