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病毒性肠炎(viralgastroenteritis)又称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待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各种病毒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与急性胃肠炎有关的病毒种类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和诺沃克类病毒。此外,嵌杯样病毒、肠腺病毒、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等亦可引起胃肠炎。本病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暂停乳类及双糖类食物。吐泻较重时用止吐剂及镇静剂。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纠正和电解质紊乱。

病因

环境因素(30%)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传人,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能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常呈水型暴发流行,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病毒感染(35%)

易感人群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6月龄以下少见,但近来人工喂养新生儿发病也较多,成人感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壮年中造成流行。

气候因素(30%)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节(12月~2月),但热带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轮状病毒成人腹泻可在一年四季发生,但流行和暴发在我国多发生于4~7月。

发病机理

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脱落,代之以缺乏消化酶的鳞形或方形上皮细胞。因此正常肠粘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均减少,导致吸收功能障碍。由于乳糖及其它双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粘膜与肠腔渗透压的改变,使液体进入肠腔而造成渗透性腹泻。

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皮细胞可变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数肠粘膜细胞尚正常。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空泡变性,内质网中有多量轮状病毒颗粒。

展开
预防

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对病人粪便应消毒处理,重视水源及食物卫生,餐具中进行消毒,婴儿室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展开
症状

水样便,慢性腹痛,恶心与呕吐,发烧,腹痛,腹泻


婴幼儿轮状病毒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6月龄以下少见,但近来人工喂养新生儿发病也较多,成人感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壮年中造成流行。传染源患者与无症状带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传人,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能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

普通轮状病毒肠炎,潜伏期1~3天。病情差别较大,6~24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后泻,伴轻度、中度发热。

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肠炎潜伏期2~3天,起病急,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腹泻每日3~10次不等,为黄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部分患者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3~6天,偶尔可长达10天以上。

展开
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少数偏高,分类淋巴细胞增加;

2.大便常规及培养大便镜检大多无特殊发现,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特异性诊断实验(1)取粪便作直接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颗粒;(2)用酶联免疫附试验或免疫酶斑试验(Immnnoenzymedottest)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从粪便中提取病毒RNA,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查有无轮状病毒的RNA电泳图谱,既有诊断价值,又可区别不同型病毒感染;(4)血清学检测,感染后5天,血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亦有助于本病诊断。

展开
治疗

本病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暂停乳类及双糖类食物。吐泻较重时用止吐剂及镇静剂。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纠正和电解质紊乱。

西药药物:

(1)柳氮磺胺吡碇(SASP)。本药在肠道内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5-ASA)与碘胺吡碇,前者是主要有效成分,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或白细胞介导的氧自由基形成,能消除炎症。

(2)甲硝唑。主要用于各种厌氧菌感染、阿米巴病及丝虫病等。

(3)激素类。具体药物有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4)硫唑嘌呤 。此类药物在体内产生硫嘌呤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和淋巴细胞的增殖,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

中药辩证疗法。经由效灵清肠方三步清肠,第一步以清肠道之毒,第二步以复肠道之功能,第三步以强肠道之免疫。通调全身,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展开
护理

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对6--24月龄幼儿口服含各型轮状病毒的减毒疫苗,可刺激局部产生IgA抗体,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含高热量的食物; 2、宜吃含蛋白质的食物; 3、宜吃含维生素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炸类食物; 2、忌吃易胀气的食物; 3、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