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是我国较为少见的一种蠕虫蚴移行症,病原体为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的第三期幼虫。临床上以移行性皮下肿块、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此外,棘颚口线虫的第三期幼虫还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如脑,肺、眼、肝,肾等,引起内脏棘颚口线虫蚴病。

病因

发病原因:

棘颚口线虫的成虫呈鲜红色,稍透亮,有光泽,雄虫长度为11~25mm,雌虫较长,为25~54mm,呈圆线状,头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许多小皮棘,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猫,狗的胃黏膜内,形成肿块,从粪便中排出虫卵,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40μm×70μm,较小的一端有帽状透明塞,虫卵在水中孵出第一期幼虫,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经7~10天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当剑水蚤又被第二中间宿主鱼,蛙,蛇,龟,鳝,泥鳅等吞食后,经1个月左右即可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当转续宿主,如鸡,鸭,猪,虎,豹,狼等吞食受感染的第二中间宿主时,第三期幼虫可在其胃内脱囊,并穿过被感染动物的胃肠壁,移行至肝脏,肌肉和结缔组织内,但不能发育为成虫,若为适宜的终宿主,如猫,狗,则第三期幼虫可在其胃黏膜下形成肿块,并经6~8个月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产卵,虫卵从胃腔,肠腔向下移行,随粪便排出体外,从感染至虫卵在终宿主的粪便中出现,一般需经8~12个月,人类常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类而获得感染,然而,人类不是棘颚口线虫的适宜终宿主,故感染的棘颚口线虫只能停留于第三期幼虫或性未成熟的成虫早期阶段,在人体内游走不定,其寿命可达数年,长者可达10年以上。在我国,在颚口属中除发现有棘颚口线虫外,还发现有刚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和杜氏颚口线虫(Gnathostoma doloresi),它们亦可引起类似的蠕虫蚴病。

发病机制:

棘颚口线虫的第三期幼虫在胃中经消化脱囊释出后,穿过胃壁,移行至肝脏与其他组织内,人类不是本虫的终宿主,只能成为转续宿主,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只能在人体内长期移行而造成组织损害和病变,感染的幼虫多为一条,但亦有数条者,病理变化为寄生虫性肉芽肿,由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与巨噬细胞组成,幼虫在组织中移行时,除产生机械性损伤外,还能分泌,排泄一些对人体有毒性作用的物质,诱发机体产生中毒与过敏反应,从而加重病理损害。

展开
预防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脑颚口线虫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可达2.5%~7.7%,并可出现后遗症。预防的重点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鳝,龟,蛙等肉类,以及鸡,猪肉类。

展开
症状

低热,腹痛,便血,恶心,乏力,腹泻,匐行疹


患者于感染24~48h后可出现低热,全身乏力,荨麻疹,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按棘颚口线虫蚴在人体内移行的部位差异可分为皮肤颚口线虫病和内脏颚口线虫病两种临床类型。

1.皮肤颚口线虫病

大多在感染后3~4周幼虫在皮下组织中移行,产生症状与体征,最常见的体征是局部皮肤出现移行性肿块,可呈间歇性出现,每次出现可持续1~2周,局部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伴疼痛,瘙痒或红斑,移行的路径可有色素沉着,随着病程延长,发作次数可减少,症状亦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本病有时表现为匐行疹,皮肤结节或脓肿,偶尔,幼虫可自行钻出皮肤。

2.内脏颚口线虫病

(1)肝脏病变:幼虫移行至肝脏可引起右上腹隐痛或胀痛,肝大,常伴食欲减退,恶心,疲乏等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神经根-脊髓炎,脑膜脑炎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多见,若幼虫移行至脊髓腔,则可刺激神经根,引起剧烈疼痛伴烧灼感,数日后出现肢体瘫痪或轻瘫,瘫痪以截瘫为主,伴尿潴留,若幼虫钻入头颅内,可引起脑膜,脑组织病变,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脑神经瘫痪或肢体瘫痪,幼虫钻入蛛网膜下腔易造成出血,患者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血性而含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本病病变常较广州管圆线虫病重,病死率亦较高,后遗症亦较常见。

(3)肺部病变:常于皮肤颚口线虫病持续数月或数年后发生,出现咳嗽,胸痛,气促与咯血,可致胸腔积液或积血,偶尔虫体可随痰被咳出。

(4)眼部病变:可引起外眼病变与眼内病变,前者表现为眼眶周围炎,出现眼痛,流泪,怕光,眼球周围红肿等,后者则表现为虹膜炎,前房或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剥离等,严重者可致失明,用眼裂隙灯检查可在结膜下,前房或玻璃体中发现棘颚口线虫蚴。

(5)胃肠病变:幼虫寄生于肠壁中,形成肠壁肿块,可致不完全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血,呕吐等症状,偶可在腹部扪及包块。

(6)泌尿道病变:较少见,幼虫偶可穿过膀胱组织,随尿液排出,此时可出现血尿,排尿异物感。

展开
检查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皮下肿块组织活检病理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若能发现棘颚口线虫蚴则可明确诊断,以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作为抗原,用ELIS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本病诊断,然而,免疫学研究已发现棘颚口线虫蚴与广州管圆线虫蚴有部分交叉免疫原性。

用眼裂隙灯检查可在结膜下,前房或玻璃体中发现棘颚口线虫蚴。

展开
治疗

预防的重点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鳝、龟、蛙等肉类,以及鸡、猪肉类。加强屠宰场管理和对家畜、家养宠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污染水;鼠类是传播该病的重要媒介,可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灭鼠,以减少终宿主受感染。

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1.支持及对症治疗:严重病例,如脑颚口线虫病患者,当发生颅内压升高时,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加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   

2.病原治疗:到目前为止,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临床上应用阿苯达唑治疗有良好效果。成人剂量为400mg/次,2次/d,口服,疗程3周。于疗程的第2周,棘颚口线虫蚴受药物刺激而兴奋、挣扎,有时可钻出皮肤,但亦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性。一般治疗一个疗程即可治愈。个别病例可能需用两个疗程。但由于该药剂量大、疗程长,治疗过程中有副作用出现,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头晕和转氨酶升高等。  

展开
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展开
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软性的食物; 2.宜吃酸性的食物; 3.宜吃润肠通便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粗糙的食物; 2.忌吃含有酒精含量高的食物; 3.忌吃辛辣燥的食物。


宜多吃田螺、海带、紫菜、玳瑁、甲鱼、乌龟、海蜇、薏米、菱、核桃、羊肾、猪腰、刀豆、沙虫、鲈鱼、鲐鱼。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